當前位置: 首頁 » 世界遺產 » 正文

      評論:成為世遺后文化遺產如何利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7-12  

        2015年7月,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播州海龍屯土司遺址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圖為海龍屯遺址"三十六步天梯"

        隨著2015年"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位列世界第二。成功列入"世遺"名錄的文化遺產應如何保護開發?這是社會大眾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專家王巍接受記者采訪,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他認為,文化遺產需要合理利用,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保護開發,"但當保護和利用發生矛盾時,利用應讓位于保護"。

        "申遺"成功后并非一勞永逸,遭受破壞或致"摘牌"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文化景觀4類。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專指"有形"的文化遺產,如長城、故宮、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等等。

        王巍介紹,"世界遺產"有一套詳細、嚴格的審核標準,只有符合要求才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是,"如果申遺成功后保護不力使其遭受破壞的話,就有可能被名錄中撤銷"。

        "申遺"成功之后,如何保護、開發是社會各界關心的一個話題。從開發利用的角度來說,規劃成為旅游景點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方式。王巍認為,"每處文化遺產都訴說著一段歷史,如果能讓民眾前來參觀、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應當鼓勵遺產開發,但一定要將保護放在第一位,。

        開發利用文化遺產應因地制宜,不能以破壞文物為代價

        2014年,大運河與絲綢之路被列入世遺名錄后,媒體曾做過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83.7%的受訪者擔心一些地方可能將世界遺產當作搖錢樹,導致破壞性開發。此外,還有受訪者擔心,旅游旺季到來后,前往秦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等地參觀的游客數量過多,會超過文物承載能力而造成文物破壞。

        對此,王巍表示,早些年中國入選世遺的一些文化遺產確實有遭受破壞的現象,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為改善,"大家也認識到,為了一時經濟利益破壞文化遺產不僅是對祖先的褻瀆,在經濟發展方面也是不可持續的。"

        "對這些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當保護、利用發生矛盾,利用要讓位于保護,絕不能以破壞文物為代價。"王巍強調,做好這項工作,關鍵是要掌握合理利用的"度","可能不同部門會有不同認識,這時就需要協商溝通,實現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目的。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可以因地制宜,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好的保護、展示利用方式。"王巍認為,在這方面,北京故宮是一個比較好的典范,可以借鑒其在經費投入、數字技術展示等方面的經驗,"目前看來,中國已經進入世遺名錄的這些文化遺產都還保護的不錯。至于開發利用層面,有些已經做得很好,有些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