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大堡礁
●英文名稱:Great Barrier Reef Queensland, Australia
●批準時間:1981年
●遺產種類:自然遺產
●遴選標準:澳洲大堡礁于 1981 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標準:N1234。
●所屬國家:澳大利亞
●所 屬 洲:大洋洲
●評價:
澳洲大堡礁于 1981 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在昆士蘭當地被稱為“ Reef ”。綿延昆士蘭海岸線約 2300 公里的大堡礁,總面積 35 萬平方公里。形成今天大堡礁的規模,需要珊瑚礁 200 萬年到 1800 萬年的鈣化過程,由此可見大堡礁的珍貴。
●概況: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亞東北岸昆士蘭省,是一處延綿2000公里的地段,這里景色迷人、險峻莫測,水流異常復雜,生存著400余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魚類1500種,軟體動物達4000余種,聚集的鳥類242種,有著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這里還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的棲息地。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區,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也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又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大堡礁由三千個不同階段的珊瑚礁、珊瑚島、沙洲和瀉湖組成,蔚為奇觀。這個世界上景色最美、規模最大的珊瑚礁群,總面積達20.7萬平方千米(另一資料:總面積達8萬平方公里)。它北部排列呈鏈狀,寬16至20公里;南部散布面寬達240公里。 北起托雷海峽,南至弗雷澤島附近的大堡礁,長達2000余公里。其寬度由北部不足2公里,向南展寬至150公里以上,由大約2900多個大小島礁組成,總面積達20.7萬平方公里。大堡礁退潮時,約有8萬公里的礁體露出水面,而漲潮時,大部分礁體被誨水掩蓋,只剩下600多個島礁忽隱忽現。
大堡礁位于太平洋珊瑚海西部,北面從托雷斯海峽起,向南直到弗雷澤島附近,沿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線綿延2000余公里,總面積達8萬平方公里。北部排列呈鏈狀,寬16至20公里;南部散布面寬達240公里。
大堡礁水域共約有大小島嶼600多個,其中以綠島、丹客島、磁石島、海倫島、哈米頓島、琳德曼島、蜥蜴島、芬瑟島等較為有名。大堡礁的一部分島嶼,其實是淹在海中的山脈頂峰。俯瞰大堡礁,猶如在洶涌澎湃的大海上綻放的碧綠的寶石一般。這些各有特色的島嶼現都已開辟為旅游區,每年都會吸引無數的游客。
大堡礁由350多種絢麗多彩的珊瑚組成,造型千姿百態,堡礁大部分沒入水中,低潮時略露礁頂。從上空俯瞰,礁島宛如一棵棵碧綠的翡翠,熠熠生輝,而若隱若現的礁頂如艷麗花朵,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其形態有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海底景觀。在這里生活著大約1500種熱帶海洋生物,有海蟄、管蟲、海綿、海膽、???、海龜,以及蝴蝶魚、天使魚、鸚鵡魚等各種熱帶觀賞魚。
大堡礁由大大小小約 2600 個珊瑚礁構成,珊瑚礁鈣化后呈白色, 而大堡礁的活珊瑚礁卻是彩色的。這里孕育了 400 種海綿動物、 300 種珊瑚、 4000 種軟體動物和 1500 種魚類。因此大堡礁的海底世界是色彩繽紛的。
舉世聞名的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早在1981年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喜愛潛水的人士一定不會對這里感到陌生,每年都有大批游客蜂涌而至,來這個世界上公認的最佳潛水場所體驗潛水的滋味。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全長二千多公里,有無數的珊瑚島和大陸山脈沉降后形成的小島,景色優美,景致變化無窮,棲息著400多種海洋軟體動物和1500多種魚類,其中很多都是世界瀕危物種。您也可以選擇泛舟海洋,駕上透明玻璃底船或半潛水船,一覽種類繁多、變化萬千的珊瑚及海洋生命。游客可以在大堡礁潛水,浮潛,潛入海中欣賞美麗的珊瑚礁及熱帶魚。就算不親入海中,乘搭玻璃船出海觀賞亦可欣賞到海底世界的壯麗。
大堡礁坐落在澳洲東北海岸,昆士蘭州以東,南回歸線與巴布亞海之間的南太平洋熱帶海洋區域,南北長2300公里,東西寬從20公里到240公里,總面積479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400米。大堡礁屬于珊瑚礁,是由無數的珊瑚蟲經過1萬5千年的堆積而形成,目前海域內共有700多大小珊瑚島,分別由350多種珊瑚構成,堪稱世界8大奇觀之一。1981年大堡礁被規劃為世界遺產而成為澳洲最知名的觀光勝地,每年吸引了百萬人次的海內外游客來這里觀光游覽,探索海洋世界的奧妙,領略澳洲奇特的自然風情。
大堡礁最初形成于2500萬年之前,這里的珊瑚礁大多屬于活珊瑚,由無數個且微小的珊瑚蟲構成。珊瑚蟲是生長在熱帶海洋中的腔腸動物,能分泌石灰質,經過漫長歲月,形成了造型各異,千姿百態的珊瑚礁。大堡礁海域中的珊瑚礁在蔚藍的海洋中呈現出五顏六色,形態萬千的迷人的海底世界的景觀。這里還生長著多達5500 種的海洋生物,有海參,海星,珍奇的鴨嘴獸和蝴蝶魚等。澳洲大堡礁
1975年頒布的大堡礁海洋公園法,提出了建立、控制、保護和發展海洋公園,其中涵蓋了大堡礁98·5%的區域范圍,1981年整個區域被劃定在世界遺產名錄中。
大堡礁屬熱帶氣候,主要受南半球氣流控制,海藻是大堡礁形成的主要因素。除土著人以外,白澳大利亞人也散居在附近島嶼,當地旅游業十分發達,并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從古至今,大堡礁,特別是它的北部區域, 對居住在西北岸土著人和托雷斯島嶼居民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海洋公園的建立不僅對保護當地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與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此外,還有供人觀賞的石畫藝術館和30多處著名的歷史遺址,最早可追溯到1791年。 由于大堡礁地勢險惡,因此周圍建有大量的航標燈塔,有些已成為著名的歷史遺址,而有的經過加固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建筑師”,是直徑只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美麗,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凈、透明度高。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正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殖的理想條件。珊瑚蟲以浮游生物為食,群體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后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復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建造過程十分緩慢,在最好的條件下,礁體每年不過增厚3-4厘米。有的礁巖厚度已達數百米,說明這些"建筑師"們在此己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同時也說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地區在地質史上曾經歷過沉陷過程,使追求陽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斷向上增長。在大堡礁,有350多種珊瑚,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樹木和花朵狀的。珊瑚棲息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相綠色,異常鮮艷。
●歷史:
大堡礁形成于中新世時期,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歷史。它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它是上次冰河時期后,海面上升到現在位置之后一萬年來形成的。
大堡礁堪稱地球上最美的“裝飾品”,像一顆閃著天藍、靛藍、蔚藍和純白色光芒的明珠,即使在月球上遠望也清晰可見。但是,當初首次目睹大堡礁的歐洲人未以豐富的詞匯來描述它的美麗,頗令人費解這些歐洲人大部分是海員,可能他們腦子里想的是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
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在昆士蘭北端受到暴風雨襲擊,駛過托雷斯海峽(此海峽以他的姓氏命名)到過這里。1770年,英國船“努力”號在礁石和大陸之間擱淺,撞了個大洞,船長庫克曾滯留于此。1789年布萊船長率領“邦提”號上忠于他的船員駛過激流翻滾的礁石來到了平靜的水面。
“努力”號船上的植物學家班克斯看到大堡礁時驚訝不已。船修好后,他寫道:“我們剛剛經過的這片礁石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從未見過的,但在這兒見到了,這是一堵珊瑚墻,矗立在這深不可測的海洋里。”班克斯看到的大堡礁的“珊瑚墻”,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最完整的生態系統。但其平衡也最脆弱。如在某方面受到威脅,對整個系統將是一種災難。大堡礁禁得住大風大浪的襲擊,當二十一世紀來臨之際,最大的危險卻來自現代的人類,土著在此漁獵已數個世紀,但是沒有對大堡礁造成破壞。二十世紀,由于開采鳥糞,大量捕魚捕鯨進行大規模的海參貿易和捕撈珠母等,已經使大堡礁傷痕累累。
現在澳大利亞已把這一地區辟為國家公園,制止了此類活動,并對旅游活動進行了控制。
●當地居民:
除土著人以外,白澳大利亞人也散居在附近島嶼。這里旅游業十分發達,并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從古至今,大堡礁特別是它的北部區域,對居住在西北岸土著人和托雷斯島嶼居民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還有供人觀賞的石畫藝術館和30多處著名的歷史遺址,最早可追溯到1791年。
●景觀:
●威特桑德群島(Whitsunday Island):
是大堡礁海域中觀光度假勝地,獨特的熱帶雨林風情,完善的旅游服務設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游覽,最為知名的有哈密爾島(HamiltonIsland),天夢島(Daydream Island)和長島(Long Island)等。
●凱恩斯(Cairns):
地處澳洲大陸東海岸最北端,人口12萬,是澳洲最知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凱恩斯是前往大堡礁的必經大門,你可以在凱恩斯轉乘船至大堡礁,或者選擇水上飛機或直升機在空中俯視大堡礁。這里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充滿了澳洲熱帶雨林風情,被譽為“澳洲熱帶雨林第一城”,凱恩斯作為通往大堡礁的大門,每年吸引了上百萬人次的海內外游客來這里觀光游覽。
●燈塔:
由于大堡礁地勢險惡,因此周圍建有大量的航標燈塔,有些已成為著名的歷史遺址,而有的經過加固至今仍發揮著作用。這些航標燈塔在發揮導航作用的同時也成為一道觀賞的景觀。
●百態珊瑚:
大堡礁由400多種絢麗多彩的珊瑚組成,造型千姿百態,堡礁大部分沒入水中,低潮時略露礁頂。從上空俯瞰,礁島宛如一棵棵碧綠的翡翠,熠熠生輝,而若隱若現的礁頂如艷麗花朵,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
這里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活珊瑚,它的分泌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質構成了今天的珊瑚礁。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是直徑只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最早出現在約4.7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中期。珊瑚蟲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的水域里,水質必須潔凈。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息的條件。珊瑚蟲以浮游生物為食,營集體生活。珊瑚蟲常常分泌出一種碳性物質,這種物質與珊瑚蟲石灰質的骨骼及單細胞藻類的殘骸混合、堆積,形成礁區。它們有的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珊瑚群就是海島。第一代珊瑚蟲死后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日積月累,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骸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在一起,逐漸堆積成巨大的珊瑚礁體。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它們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似開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紅梅;有的渾圓似蘑菇,有的纖細如鹿茸;有的白如飛霜,有的綠似翡翠;有的像靈芝……未可名狀,形成一幅千姿百態、奇特壯觀的天然藝術圖畫。
珊瑚群平時大部分隱在水中,只有低潮時略露礁頂。各色的珊瑚礁以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在海底擴展美麗的身軀。這里分布有400余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約有350種珊瑚蟲與水母有親緣關系,每個珊瑚蟲的嘴周圍長著一圈觸須,從海水中吸取碳酸鈣,變成石灰質的外殼,無數外殼累積起來便成為珊瑚礁。
珊瑚蟲與一種叫做蟲黃藻的微生物共生于石灰質外殼中,蟲黃藻會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氧。珊瑚蟲吸收碳水化合物和氧,向蟲黃藻提供硝酸鹽和其他排出物。所以,珊瑚礁只能在有陽光的地方生長,即海水清澈且深度不超過四十米處。
在游客眼中,珊瑚礁美麗和安詳,其實里邊經常發生爭奪食物和空間的搏斗。珊瑚分為軟珊瑚和硬珊瑚(能建造珊瑚礁)兩大類,形態各異,大小不同。有的珊瑚像鹿角,有的像鞭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很結實,可以禁得住浪濤沖擊,有的則只能生活在最平靜的水域。有些比其鄰居生長得快,以便遮掩鄰居搶奪陽光。有些會用含毒的觸須,或向水里施放致命化學物質,清除其領域內的對手。
此外還有吃珊瑚的動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鸚嘴魚和刺冠海星。這種海星往往把腹腔吐出來貼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數量會周期性地劇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干二凈。海洋風暴和旋風也不斷破壞和侵蝕珊瑚礁。
白天在珊瑚礁陰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種動物都紛紛出來活動。珊瑚蟲在夜間覓食,伸出彩色繽紛的觸須捕食浮游微生物。無數珊瑚蟲的觸須一齊伸展,宛如鮮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觸須,否則會遮住蟲黃藻需要的陽光。
在春季某些寧靜的夜晚,會出現最壯觀的情景。沿著大堡礁,不知受何種化學物質或光線的誘發,所有珊瑚蟲會一齊放出一片片橙、紅、藍、綠色的卵子和精子,漂浮到水面,使海水呈現鮮艷的顏色。然后卵子和精子混雜在一起,產生出幼珊瑚蟲,隨潮汐四散游開,尋找合適的空地建造新的珊瑚礁。軟、硬珊瑚都有多種,軟珊瑚的組織中含石灰質晶體但不形成外殼,硬珊瑚則形成外殼。
珊瑚礁不斷生長,新珊瑚礁露出水面,很快就蓋上一層白沙,上面長起植物。這些最先在珊瑚礁上生長的植物,繁殖速度十分驚人。它們結出的耐鹽果實可以在水上漂浮數月,漂到適合的地方,發芽生根,為其他植物的生長鋪平道路。鳥類為珊瑚礁上植物的生長作出重要貢獻,它們把植物的種子散布在礁上,其糞便則使礁石上的土壤肥沃。海鷗喜歡吃龍葵屬的漿果,把其種子散布在島上。黑燕鷗常在腺果藤樹上筑巢,其黏性種子往往附在黑燕鷗的翅膀上傳播。
●海洋生物:
大堡礁海域生活著大約1500種熱帶海洋魚類,有泳姿優雅的蝴蝶魚,有色彩華美的雀鯛,漂亮華麗的獅子魚,好逸惡勞的印頭魚,脊部棘狀突出并且釋放毒液的石頭魚,還有天使魚、鸚鵡魚等各種熱帶觀賞魚。珊瑚礁將瀉湖包了個嚴實,這里風平浪靜,是天然的避風港,各種魚類、蟹類、海藻類、軟體類,五彩繽紛、琳瑯滿目,透過清澈的海水,歷歷在目。成群結隊的小鮨(音yì)魚在大堡礁外側捕食浮游生物。體重達90公斤長相古怪得令人生畏的巨蛤每次至少產十億顆卵。欲稱霸海洋的鯊魚,柔軟無骨的無殼蝸牛,碩大無比的海龜,斑點血紅的螃蟹……被潮水沖上來的大小貝殼閃爍著光芒,安靜地躺在沙灘上,退潮時來不及逃走的長達一米的大龍蝦,及體肥味美的海參,可讓幸運者大飽口福。
每年7~9月,瀕臨滅絕的座頭鯨便會在珊瑚島南部出現。它們的體長在15米左右,大的座頭鯨體重在40噸以上,但這種巨鯨并不可怕,它們是一種溫和的海洋哺乳動物。這里還能看到大量的儒艮,又叫海牛,它們和別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不同,是唯一以植物為生的。海龜子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來到雷恩島產卵,它們如今已幾近滅絕,這里是它們的一個主要繁衍地。
在大堡礁海域還生活著4000多種棘皮動物和軟體動物等其它海洋生物,如:海參、海星、???、蠕蟲、海綿、海蛞蝓、海蜇、管蟲、海膽、海鞘、水母、蝦,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也棲息與此,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大堡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取代雨林中的樹木,魚類和軟體動物取代了鳥獸。同雨林一樣,其中也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和生存競爭。夏季,母海龜爬到島上把蛋產在熱沙里。約八周后成千上萬的幼龜便從沙里孵出,爭先恐后爬入海中。在爬向大海的途中,往往被海鳥、螃蟹和老鼠捕食。在礁外的深水區生活著海豚和鯨等哺乳動物。在大堡礁的邊遠處,最兇殘的大白鯊和虎鯊則時刻在等待著海豚和海龜。
到處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用于求偶、警告、偽裝、欺騙。像緋紅的寶貝魚和有藍點的紅色珊瑚鱒與珊瑚顏色交融在一起。紅白相間的長牙魚則以身上的條紋來隱蔽其身體。紅蓑蚰的魚尾像舞蹈演員的裙子那樣鮮艷奪目,警告天敵它身上有毒刺?;y鮮明的神仙魚以其閃光的亮斑來威嚇闖入其領域的魚兒。鉆沙洞的斑彩鰨(音tǎ)改變顏色以模仿所處環境。
魚類覓食的方法形形色色。石魚的顏色與所居處的巖石一樣,以毒刺殺死獵物。須鯊皮上長有海草狀的毛狀物,靜臥著等待獵物。笛鯛群則見什么吃什么。清掃隆頭魚會清潔其他魚的傷口以及捕捉寄生蟲,因而受到歡迎而不會遭到攻擊。
珊瑚島是無數海鳥的棲息地,成群的海鷗遮空蔽日,為大堡礁增添了無限生機。這里聚集的鳥類有240多種。如燕鷗、黑燕鷗、海鷗、鹱(音hù)、軍艦鳥、鰹鳥、大海雕等常在珊瑚礁面聒噪。
珊瑚礁群落內環境有異,其深度、溫度、清晰度、寧靜度及食物的種類隨位置而改變,因此成千上萬種生物都能找到所需的生存環境。估計有1400多種魚、甲殼和貝類動物、海葵、蠕蟲、海綿和鳥雀在大堡礁及四周安家;珊瑚只占其中10%。海參吐 出的細碎貝殼和沙粒沉人海底,就會填補珊瑚底基的裂縫,對保護礁石起著關鍵作用。
珊瑚礁的生態壞境平衡得異常微妙,稍有改變就會受到破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刺冠海星的數量激增。由于刺冠海星會把消化液吐在珊瑚上,令珊瑚死亡,大堡礁的生態因而受到威脅。導致海星數目暴增的原固是游客撿光礁石上的海螺,而海螺這種食肉的軟體動物,經常吃掉刺冠侮星,減少其數量。保護海螺,就能減少刺冠海星,但部分珊瑚礁的生態平衡必須花上幾十年的工夫才能恢復。
大堡礁也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海洋生物博物館。在遼闊澄碧的海面上,點綴著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島礁,大礁套小礁,環礁包著瀉湖,礁外波濤洶涌,礁內湖平如鏡。礁上海水淹不到的地方,已發育了較厚的土層,椰樹、棕櫚挺拔遒勁,藤葛密織,郁郁蔥蔥,一派絢麗的熱帶風光。透過溫暖清澈的海水,可看清400余種珊瑚所構成的密密叢叢海底"森林",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珊瑚叢中游戈著1500種魚和4000種軟體動物,這里也是儒艮和大綠龜等瀕臨絕滅動物的棲息之地。肥大的海參在蠕動,大紅大黃的海星在爬動,奇形怪狀的蝴蝶魚、厚唇魚穿梭如織,還有近1米的大龍蝦、上百千克重的硨磲、潛伏礁中的石頭魚¨這里又是鳥類的樂園,成群的海鳥如云遮空,更為大堡礁增添勃勃生機。
●旅游小Tips:
交通:大堡礁距離布里斯班1100公里,距離凱恩斯600公里。國內各大城市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都有航班到達大堡礁,另外,普羅瑟派恩鐵路經過大堡礁,沿布魯斯高速公路也可到達大堡礁。
旅行建議:
1、在大堡礁的海中暢游。
2、踏上大堡礁海灘上的銀沙。
3、陪伴著星星和珊瑚,過一個難以忘懷的夜晚。
4、在世界上最好的潛水地學習潛水
5、鳥瞰心形珊瑚礁。
6、觀看鯨魚
7、搭乘海上飛機到WhitehavenBeach野餐,感覺極好。
其他旅游注意事項:
1、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來大堡礁,大量的水母會出現在大堡礁水域之中,游玩時一定注意安全。
2、至大堡礁旅游四時皆可,年平均氣溫在23℃,只有在夏季的1月才會出現30℃以上的高溫。
3、在大堡礁旅游注意保護生物。
●英文名稱:Great Barrier Reef Queensland, Australia
●批準時間:1981年
●遺產種類:自然遺產
●遴選標準:澳洲大堡礁于 1981 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標準:N1234。
●所屬國家:澳大利亞
●所 屬 洲:大洋洲
●評價:
澳洲大堡礁于 1981 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在昆士蘭當地被稱為“ Reef ”。綿延昆士蘭海岸線約 2300 公里的大堡礁,總面積 35 萬平方公里。形成今天大堡礁的規模,需要珊瑚礁 200 萬年到 1800 萬年的鈣化過程,由此可見大堡礁的珍貴。

●概況: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亞東北岸昆士蘭省,是一處延綿2000公里的地段,這里景色迷人、險峻莫測,水流異常復雜,生存著400余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魚類1500種,軟體動物達4000余種,聚集的鳥類242種,有著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這里還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的棲息地。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區,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也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又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大堡礁由三千個不同階段的珊瑚礁、珊瑚島、沙洲和瀉湖組成,蔚為奇觀。這個世界上景色最美、規模最大的珊瑚礁群,總面積達20.7萬平方千米(另一資料:總面積達8萬平方公里)。它北部排列呈鏈狀,寬16至20公里;南部散布面寬達240公里。 北起托雷海峽,南至弗雷澤島附近的大堡礁,長達2000余公里。其寬度由北部不足2公里,向南展寬至150公里以上,由大約2900多個大小島礁組成,總面積達20.7萬平方公里。大堡礁退潮時,約有8萬公里的礁體露出水面,而漲潮時,大部分礁體被誨水掩蓋,只剩下600多個島礁忽隱忽現。
大堡礁位于太平洋珊瑚海西部,北面從托雷斯海峽起,向南直到弗雷澤島附近,沿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線綿延2000余公里,總面積達8萬平方公里。北部排列呈鏈狀,寬16至20公里;南部散布面寬達240公里。

大堡礁水域共約有大小島嶼600多個,其中以綠島、丹客島、磁石島、海倫島、哈米頓島、琳德曼島、蜥蜴島、芬瑟島等較為有名。大堡礁的一部分島嶼,其實是淹在海中的山脈頂峰。俯瞰大堡礁,猶如在洶涌澎湃的大海上綻放的碧綠的寶石一般。這些各有特色的島嶼現都已開辟為旅游區,每年都會吸引無數的游客。
大堡礁由350多種絢麗多彩的珊瑚組成,造型千姿百態,堡礁大部分沒入水中,低潮時略露礁頂。從上空俯瞰,礁島宛如一棵棵碧綠的翡翠,熠熠生輝,而若隱若現的礁頂如艷麗花朵,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其形態有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海底景觀。在這里生活著大約1500種熱帶海洋生物,有海蟄、管蟲、海綿、海膽、???、海龜,以及蝴蝶魚、天使魚、鸚鵡魚等各種熱帶觀賞魚。
大堡礁由大大小小約 2600 個珊瑚礁構成,珊瑚礁鈣化后呈白色, 而大堡礁的活珊瑚礁卻是彩色的。這里孕育了 400 種海綿動物、 300 種珊瑚、 4000 種軟體動物和 1500 種魚類。因此大堡礁的海底世界是色彩繽紛的。
舉世聞名的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早在1981年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喜愛潛水的人士一定不會對這里感到陌生,每年都有大批游客蜂涌而至,來這個世界上公認的最佳潛水場所體驗潛水的滋味。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全長二千多公里,有無數的珊瑚島和大陸山脈沉降后形成的小島,景色優美,景致變化無窮,棲息著400多種海洋軟體動物和1500多種魚類,其中很多都是世界瀕危物種。您也可以選擇泛舟海洋,駕上透明玻璃底船或半潛水船,一覽種類繁多、變化萬千的珊瑚及海洋生命。游客可以在大堡礁潛水,浮潛,潛入海中欣賞美麗的珊瑚礁及熱帶魚。就算不親入海中,乘搭玻璃船出海觀賞亦可欣賞到海底世界的壯麗。
大堡礁坐落在澳洲東北海岸,昆士蘭州以東,南回歸線與巴布亞海之間的南太平洋熱帶海洋區域,南北長2300公里,東西寬從20公里到240公里,總面積479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400米。大堡礁屬于珊瑚礁,是由無數的珊瑚蟲經過1萬5千年的堆積而形成,目前海域內共有700多大小珊瑚島,分別由350多種珊瑚構成,堪稱世界8大奇觀之一。1981年大堡礁被規劃為世界遺產而成為澳洲最知名的觀光勝地,每年吸引了百萬人次的海內外游客來這里觀光游覽,探索海洋世界的奧妙,領略澳洲奇特的自然風情。
大堡礁最初形成于2500萬年之前,這里的珊瑚礁大多屬于活珊瑚,由無數個且微小的珊瑚蟲構成。珊瑚蟲是生長在熱帶海洋中的腔腸動物,能分泌石灰質,經過漫長歲月,形成了造型各異,千姿百態的珊瑚礁。大堡礁海域中的珊瑚礁在蔚藍的海洋中呈現出五顏六色,形態萬千的迷人的海底世界的景觀。這里還生長著多達5500 種的海洋生物,有海參,海星,珍奇的鴨嘴獸和蝴蝶魚等。澳洲大堡礁
1975年頒布的大堡礁海洋公園法,提出了建立、控制、保護和發展海洋公園,其中涵蓋了大堡礁98·5%的區域范圍,1981年整個區域被劃定在世界遺產名錄中。
大堡礁屬熱帶氣候,主要受南半球氣流控制,海藻是大堡礁形成的主要因素。除土著人以外,白澳大利亞人也散居在附近島嶼,當地旅游業十分發達,并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從古至今,大堡礁,特別是它的北部區域, 對居住在西北岸土著人和托雷斯島嶼居民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海洋公園的建立不僅對保護當地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與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此外,還有供人觀賞的石畫藝術館和30多處著名的歷史遺址,最早可追溯到1791年。 由于大堡礁地勢險惡,因此周圍建有大量的航標燈塔,有些已成為著名的歷史遺址,而有的經過加固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建筑師”,是直徑只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美麗,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凈、透明度高。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正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殖的理想條件。珊瑚蟲以浮游生物為食,群體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后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復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建造過程十分緩慢,在最好的條件下,礁體每年不過增厚3-4厘米。有的礁巖厚度已達數百米,說明這些"建筑師"們在此己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同時也說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地區在地質史上曾經歷過沉陷過程,使追求陽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斷向上增長。在大堡礁,有350多種珊瑚,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樹木和花朵狀的。珊瑚棲息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相綠色,異常鮮艷。

●歷史:
大堡礁形成于中新世時期,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歷史。它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它是上次冰河時期后,海面上升到現在位置之后一萬年來形成的。
大堡礁堪稱地球上最美的“裝飾品”,像一顆閃著天藍、靛藍、蔚藍和純白色光芒的明珠,即使在月球上遠望也清晰可見。但是,當初首次目睹大堡礁的歐洲人未以豐富的詞匯來描述它的美麗,頗令人費解這些歐洲人大部分是海員,可能他們腦子里想的是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
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在昆士蘭北端受到暴風雨襲擊,駛過托雷斯海峽(此海峽以他的姓氏命名)到過這里。1770年,英國船“努力”號在礁石和大陸之間擱淺,撞了個大洞,船長庫克曾滯留于此。1789年布萊船長率領“邦提”號上忠于他的船員駛過激流翻滾的礁石來到了平靜的水面。
“努力”號船上的植物學家班克斯看到大堡礁時驚訝不已。船修好后,他寫道:“我們剛剛經過的這片礁石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從未見過的,但在這兒見到了,這是一堵珊瑚墻,矗立在這深不可測的海洋里。”班克斯看到的大堡礁的“珊瑚墻”,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最完整的生態系統。但其平衡也最脆弱。如在某方面受到威脅,對整個系統將是一種災難。大堡礁禁得住大風大浪的襲擊,當二十一世紀來臨之際,最大的危險卻來自現代的人類,土著在此漁獵已數個世紀,但是沒有對大堡礁造成破壞。二十世紀,由于開采鳥糞,大量捕魚捕鯨進行大規模的海參貿易和捕撈珠母等,已經使大堡礁傷痕累累。
現在澳大利亞已把這一地區辟為國家公園,制止了此類活動,并對旅游活動進行了控制。
●當地居民:
除土著人以外,白澳大利亞人也散居在附近島嶼。這里旅游業十分發達,并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從古至今,大堡礁特別是它的北部區域,對居住在西北岸土著人和托雷斯島嶼居民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還有供人觀賞的石畫藝術館和30多處著名的歷史遺址,最早可追溯到1791年。
●景觀:
●威特桑德群島(Whitsunday Island):
是大堡礁海域中觀光度假勝地,獨特的熱帶雨林風情,完善的旅游服務設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游覽,最為知名的有哈密爾島(HamiltonIsland),天夢島(Daydream Island)和長島(Long Island)等。
●凱恩斯(Cairns):
地處澳洲大陸東海岸最北端,人口12萬,是澳洲最知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凱恩斯是前往大堡礁的必經大門,你可以在凱恩斯轉乘船至大堡礁,或者選擇水上飛機或直升機在空中俯視大堡礁。這里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充滿了澳洲熱帶雨林風情,被譽為“澳洲熱帶雨林第一城”,凱恩斯作為通往大堡礁的大門,每年吸引了上百萬人次的海內外游客來這里觀光游覽。
●燈塔:
由于大堡礁地勢險惡,因此周圍建有大量的航標燈塔,有些已成為著名的歷史遺址,而有的經過加固至今仍發揮著作用。這些航標燈塔在發揮導航作用的同時也成為一道觀賞的景觀。
●百態珊瑚:
大堡礁由400多種絢麗多彩的珊瑚組成,造型千姿百態,堡礁大部分沒入水中,低潮時略露礁頂。從上空俯瞰,礁島宛如一棵棵碧綠的翡翠,熠熠生輝,而若隱若現的礁頂如艷麗花朵,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

這里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活珊瑚,它的分泌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質構成了今天的珊瑚礁。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是直徑只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最早出現在約4.7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中期。珊瑚蟲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的水域里,水質必須潔凈。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息的條件。珊瑚蟲以浮游生物為食,營集體生活。珊瑚蟲常常分泌出一種碳性物質,這種物質與珊瑚蟲石灰質的骨骼及單細胞藻類的殘骸混合、堆積,形成礁區。它們有的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珊瑚群就是海島。第一代珊瑚蟲死后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日積月累,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骸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在一起,逐漸堆積成巨大的珊瑚礁體。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它們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似開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紅梅;有的渾圓似蘑菇,有的纖細如鹿茸;有的白如飛霜,有的綠似翡翠;有的像靈芝……未可名狀,形成一幅千姿百態、奇特壯觀的天然藝術圖畫。
珊瑚群平時大部分隱在水中,只有低潮時略露礁頂。各色的珊瑚礁以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在海底擴展美麗的身軀。這里分布有400余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約有350種珊瑚蟲與水母有親緣關系,每個珊瑚蟲的嘴周圍長著一圈觸須,從海水中吸取碳酸鈣,變成石灰質的外殼,無數外殼累積起來便成為珊瑚礁。
珊瑚蟲與一種叫做蟲黃藻的微生物共生于石灰質外殼中,蟲黃藻會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氧。珊瑚蟲吸收碳水化合物和氧,向蟲黃藻提供硝酸鹽和其他排出物。所以,珊瑚礁只能在有陽光的地方生長,即海水清澈且深度不超過四十米處。

在游客眼中,珊瑚礁美麗和安詳,其實里邊經常發生爭奪食物和空間的搏斗。珊瑚分為軟珊瑚和硬珊瑚(能建造珊瑚礁)兩大類,形態各異,大小不同。有的珊瑚像鹿角,有的像鞭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很結實,可以禁得住浪濤沖擊,有的則只能生活在最平靜的水域。有些比其鄰居生長得快,以便遮掩鄰居搶奪陽光。有些會用含毒的觸須,或向水里施放致命化學物質,清除其領域內的對手。
此外還有吃珊瑚的動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鸚嘴魚和刺冠海星。這種海星往往把腹腔吐出來貼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數量會周期性地劇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干二凈。海洋風暴和旋風也不斷破壞和侵蝕珊瑚礁。
白天在珊瑚礁陰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種動物都紛紛出來活動。珊瑚蟲在夜間覓食,伸出彩色繽紛的觸須捕食浮游微生物。無數珊瑚蟲的觸須一齊伸展,宛如鮮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觸須,否則會遮住蟲黃藻需要的陽光。
在春季某些寧靜的夜晚,會出現最壯觀的情景。沿著大堡礁,不知受何種化學物質或光線的誘發,所有珊瑚蟲會一齊放出一片片橙、紅、藍、綠色的卵子和精子,漂浮到水面,使海水呈現鮮艷的顏色。然后卵子和精子混雜在一起,產生出幼珊瑚蟲,隨潮汐四散游開,尋找合適的空地建造新的珊瑚礁。軟、硬珊瑚都有多種,軟珊瑚的組織中含石灰質晶體但不形成外殼,硬珊瑚則形成外殼。
珊瑚礁不斷生長,新珊瑚礁露出水面,很快就蓋上一層白沙,上面長起植物。這些最先在珊瑚礁上生長的植物,繁殖速度十分驚人。它們結出的耐鹽果實可以在水上漂浮數月,漂到適合的地方,發芽生根,為其他植物的生長鋪平道路。鳥類為珊瑚礁上植物的生長作出重要貢獻,它們把植物的種子散布在礁上,其糞便則使礁石上的土壤肥沃。海鷗喜歡吃龍葵屬的漿果,把其種子散布在島上。黑燕鷗常在腺果藤樹上筑巢,其黏性種子往往附在黑燕鷗的翅膀上傳播。

●海洋生物:
大堡礁海域生活著大約1500種熱帶海洋魚類,有泳姿優雅的蝴蝶魚,有色彩華美的雀鯛,漂亮華麗的獅子魚,好逸惡勞的印頭魚,脊部棘狀突出并且釋放毒液的石頭魚,還有天使魚、鸚鵡魚等各種熱帶觀賞魚。珊瑚礁將瀉湖包了個嚴實,這里風平浪靜,是天然的避風港,各種魚類、蟹類、海藻類、軟體類,五彩繽紛、琳瑯滿目,透過清澈的海水,歷歷在目。成群結隊的小鮨(音yì)魚在大堡礁外側捕食浮游生物。體重達90公斤長相古怪得令人生畏的巨蛤每次至少產十億顆卵。欲稱霸海洋的鯊魚,柔軟無骨的無殼蝸牛,碩大無比的海龜,斑點血紅的螃蟹……被潮水沖上來的大小貝殼閃爍著光芒,安靜地躺在沙灘上,退潮時來不及逃走的長達一米的大龍蝦,及體肥味美的海參,可讓幸運者大飽口福。
每年7~9月,瀕臨滅絕的座頭鯨便會在珊瑚島南部出現。它們的體長在15米左右,大的座頭鯨體重在40噸以上,但這種巨鯨并不可怕,它們是一種溫和的海洋哺乳動物。這里還能看到大量的儒艮,又叫海牛,它們和別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不同,是唯一以植物為生的。海龜子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來到雷恩島產卵,它們如今已幾近滅絕,這里是它們的一個主要繁衍地。
在大堡礁海域還生活著4000多種棘皮動物和軟體動物等其它海洋生物,如:海參、海星、???、蠕蟲、海綿、海蛞蝓、海蜇、管蟲、海膽、海鞘、水母、蝦,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也棲息與此,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大堡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取代雨林中的樹木,魚類和軟體動物取代了鳥獸。同雨林一樣,其中也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和生存競爭。夏季,母海龜爬到島上把蛋產在熱沙里。約八周后成千上萬的幼龜便從沙里孵出,爭先恐后爬入海中。在爬向大海的途中,往往被海鳥、螃蟹和老鼠捕食。在礁外的深水區生活著海豚和鯨等哺乳動物。在大堡礁的邊遠處,最兇殘的大白鯊和虎鯊則時刻在等待著海豚和海龜。
到處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用于求偶、警告、偽裝、欺騙。像緋紅的寶貝魚和有藍點的紅色珊瑚鱒與珊瑚顏色交融在一起。紅白相間的長牙魚則以身上的條紋來隱蔽其身體。紅蓑蚰的魚尾像舞蹈演員的裙子那樣鮮艷奪目,警告天敵它身上有毒刺?;y鮮明的神仙魚以其閃光的亮斑來威嚇闖入其領域的魚兒。鉆沙洞的斑彩鰨(音tǎ)改變顏色以模仿所處環境。
魚類覓食的方法形形色色。石魚的顏色與所居處的巖石一樣,以毒刺殺死獵物。須鯊皮上長有海草狀的毛狀物,靜臥著等待獵物。笛鯛群則見什么吃什么。清掃隆頭魚會清潔其他魚的傷口以及捕捉寄生蟲,因而受到歡迎而不會遭到攻擊。
珊瑚島是無數海鳥的棲息地,成群的海鷗遮空蔽日,為大堡礁增添了無限生機。這里聚集的鳥類有240多種。如燕鷗、黑燕鷗、海鷗、鹱(音hù)、軍艦鳥、鰹鳥、大海雕等常在珊瑚礁面聒噪。
珊瑚礁群落內環境有異,其深度、溫度、清晰度、寧靜度及食物的種類隨位置而改變,因此成千上萬種生物都能找到所需的生存環境。估計有1400多種魚、甲殼和貝類動物、海葵、蠕蟲、海綿和鳥雀在大堡礁及四周安家;珊瑚只占其中10%。海參吐 出的細碎貝殼和沙粒沉人海底,就會填補珊瑚底基的裂縫,對保護礁石起著關鍵作用。
珊瑚礁的生態壞境平衡得異常微妙,稍有改變就會受到破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刺冠海星的數量激增。由于刺冠海星會把消化液吐在珊瑚上,令珊瑚死亡,大堡礁的生態因而受到威脅。導致海星數目暴增的原固是游客撿光礁石上的海螺,而海螺這種食肉的軟體動物,經常吃掉刺冠侮星,減少其數量。保護海螺,就能減少刺冠海星,但部分珊瑚礁的生態平衡必須花上幾十年的工夫才能恢復。
大堡礁也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海洋生物博物館。在遼闊澄碧的海面上,點綴著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島礁,大礁套小礁,環礁包著瀉湖,礁外波濤洶涌,礁內湖平如鏡。礁上海水淹不到的地方,已發育了較厚的土層,椰樹、棕櫚挺拔遒勁,藤葛密織,郁郁蔥蔥,一派絢麗的熱帶風光。透過溫暖清澈的海水,可看清400余種珊瑚所構成的密密叢叢海底"森林",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珊瑚叢中游戈著1500種魚和4000種軟體動物,這里也是儒艮和大綠龜等瀕臨絕滅動物的棲息之地。肥大的海參在蠕動,大紅大黃的海星在爬動,奇形怪狀的蝴蝶魚、厚唇魚穿梭如織,還有近1米的大龍蝦、上百千克重的硨磲、潛伏礁中的石頭魚¨這里又是鳥類的樂園,成群的海鳥如云遮空,更為大堡礁增添勃勃生機。

●旅游小Tips:
交通:大堡礁距離布里斯班1100公里,距離凱恩斯600公里。國內各大城市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都有航班到達大堡礁,另外,普羅瑟派恩鐵路經過大堡礁,沿布魯斯高速公路也可到達大堡礁。
旅行建議:
1、在大堡礁的海中暢游。
2、踏上大堡礁海灘上的銀沙。
3、陪伴著星星和珊瑚,過一個難以忘懷的夜晚。
4、在世界上最好的潛水地學習潛水
5、鳥瞰心形珊瑚礁。
6、觀看鯨魚
7、搭乘海上飛機到WhitehavenBeach野餐,感覺極好。
其他旅游注意事項:
1、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來大堡礁,大量的水母會出現在大堡礁水域之中,游玩時一定注意安全。
2、至大堡礁旅游四時皆可,年平均氣溫在23℃,只有在夏季的1月才會出現30℃以上的高溫。
3、在大堡礁旅游注意保護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