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臨終前最牽掛的一件事是什么?你可能想不到,竟然是為遠在加拿大溫哥華的一座公園題字。
1981年初,身患重病的宋慶齡找到好友馬海德,請對方將自己的手卷“中山公園”轉交給加拿大中山公園基金會。5年后,中山公園在溫哥華市中心東部的唐人街落成。如今,中山公園內的逸園已經成為了中國最頂尖園林藝術的標志,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近日,揚子晚報記者前往蘇州園林檔案館查閱當年的建造檔案,并跟隨蘇州園林檔案館工作人員,找到了當年堅持在溫哥華建設中國園林的總設計師、公園基金會執行董事賽明思教授,聽他講述中國園林的海外誕生記。
有人反對
港臺移民不支持
唐人街建蘇州園林
人物介紹:賽明思博士,出生于美國紐約。曾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獲得中國歷史地理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江南明清地理及城市發展。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授期間,發起、設計、建成了溫哥華的中山公園,后返回美國紐約州錫拉丘斯大學任終身教授,專注于中國問題研究,出版《風景傳》等著作。
1979年,溫哥華市政府啟動唐人街治理項目,希望把唐人街臺灣街區附近一處環境較差的空地,打造成吸引游客的旅游景點。時任加拿大UBC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賽明思,成了這一項目的首席規劃師及執行董事。
當時38歲的賽明思,是中國歷史地理專業江南明清地理方向的博士,對中國園林有深入的研究。賽明思認為,蘇州園林最能代表中國頂尖的園林藝術,便提議邀請蘇州工匠來溫哥華建造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國園林。然而華人之間,卻對這個建議有不同的看法。
賽明思說,“當時的唐人街,臺灣移民和大陸移民分別居住在南北兩面,關系并不融洽。”臺灣街區的許多商人向市政府投訴,反對大陸人和大陸的園林來到自己的地盤,更不愿意為大陸園林捐款。1979年底,賽明思設計的中國園林項目陷入停滯,一些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商人提議按照香港花園的模式,興建一座游樂場。
支持攜手
宋慶齡去世前,送來“中山公園”題字
如何讓蘇州園林贏得全體華人的心?
賽明思發現,無論大陸還是臺灣都很尊重孫中山,如果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出面來支持,這個項目一定會獲得多數人的支持,而且能為公園籌款帶來巨大影響。
賽明思回到紐約尋求幫助,他記起了好友、老鄉馬海德。馬海德長期定居中國,而且認識許多中國高層,或許他愿意幫助自己和宋慶齡取得聯系。
1981年初,賽明思找到馬海德,請他設法轉告宋慶齡,溫哥華有個紀念孫中山的中國園林項目,取名為“中山公園”,并按照孫中山的號“逸仙”為公園內的蘇州園林取名“逸園”,希望得到宋慶齡的支持和題字。
聽到這里,馬海德興奮地告訴賽明思,“我就住在宋慶齡隔壁,我們是好朋友,我可以把你的情況告訴她。”有了馬海德的承諾,賽明思便安心等待。不久,馬海德方面傳來了宋慶齡病重的消息,這讓得到題字的希望變得渺茫。
1981年5月,北京傳來了宋慶齡過世的消息,題字一事似乎徹底無望了。然而,一個月后,賽明思所在的中山公園基金會,卻意外地收到了一份來自寫著“中山公園”的手卷,手卷上宋慶齡的簽名赫然在目。
馬海德向賽明思描述了宋慶齡題字的經過:在接到題字請求前,其實宋慶齡已經聽說加拿大要建設中國傳統園林的消息,宋慶齡高興地告訴馬海德,孫中山曾在溫哥華有過非常愉快的回憶,公園為紀念孫中山而建,且包含第一個建在海外的蘇式園林,很樂意題字。
“宋慶齡很重視這次題字,醞釀了很久才寫。”就在宋慶齡去世的前幾天,她托人請馬海德到家里,將已經寫好的手卷交到了馬海德手上,一遍一遍地叮囑馬海德,一定將手卷轉交給加拿大的中山公園基金會。
很快這份驚喜的到來在當地華人圈內成為矚目的焦點,有了宋慶齡的親筆題字,臺灣派不再反對賽明思的計劃,溫哥華市長也積極支持起中國園林項目。
不分大陸臺灣,華人攜手募款600萬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值加拿大經濟大蕭條時期,溫哥華市長一邊支持賽明思的方案,一邊明確表態:市政府只出地不出錢,建設所需大部分費用只能由項目組自己籌措。
賽明思意識到,真正的難題才剛剛開始。“那時我在大學里寫書當教授,沒有找人要錢的經驗。而且,市政府請我設計、建造公園,應該給我錢。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必須找到錢,否則就無法把中國最完美的蘇州園林建造出來。”
唐人街中分布著眾多華裔小商人,過去,臺灣和大陸社團互不參與對方支持的活動。然而,這次聽說要為中山公園募款,兩派的社團罕見地走到一起,號召華人店鋪捐款。盡管最后募集的經費數量在整個公園的經費中并不算多,但是卻吸引了溫哥華一些真正富商的關注。蘇州園林檔案館保存的中山公園募款清單記錄了從1981年中山公園動工到1986年完工前,募款活動一直在繼續,截至公園竣工,總共收到各界捐款600多萬加幣。
按照設計要求,中山公園大部分景觀可就地取材,由當地建筑工人進行施工。唯獨公園內的蘇州園林,無論是材料還是工人,都無法在當地解決。1984年,獲得了部分捐款的賽明思再次來到中國,以加方代表的身份,與蘇州園林局簽署了正式合同。
由蘇州園林局派遣50個木工、石匠到溫哥華專門負責中山公園逸園和其他部分景觀的建設,中方提供材料、構件,加工費以及施工費由加方承擔,共計262萬加元。
50多名蘇州專家,1年建成“網師園”
1985年3月,由蘇州設計師王祖新帶隊的52名中國園林藝術專家來到加拿大,受到了溫哥華市政府的歡迎。當地的報紙大篇幅報道了中國園林專家到溫哥華建造逸園的消息,各個華人社團爭相宴請、慰問大陸同胞,讓52名園藝專家倍感親切,也多了一些使命感。
逸園效仿蘇州古典園林網師園建造,對于建筑細部及裝修的要求特別高。然而,許多中國傳統園林的特殊工藝,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失傳,更為園林建設增加了難度。50余位中國園藝專家除了下雨天,其余時間都在中山公園工地施工。從磚細到木工再到假山石作,每一道工序都按照蘇州園林的標準嚴格把關。太湖的奇石、在中國加工好的楠木柱梁、雕花磚悉數被搬到溫哥華工地,在逸園內得到了充分的應用。
1986年5月,中山公園完成了全部施工,完全由中國園林專家建造的逸園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當地媒體無不為這座工藝精細、美輪美奐的園林贊嘆。適逢1986年世博會在加拿大舉辦,加拿大世博會籌備委員會得知溫哥華建成了一座真正的中國園林,立刻找到了賽明思,希望將園林作為世博會展示的一部分。由此,中山公園又從政府獲得了130萬加幣的修繕資金。
■延伸閱讀
北美中國之窗怎么能賣給富商?
中山公園在建成后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卑詩省省長比實納稱贊:“全卑詩省的人民都該感到光榮,許多工作人員和團體的貢獻,讓本省居民能享受到中國古典公園的奇妙。”
溫哥華市長發言認為:“中山古典公園將成為本市、本省一個主要的名勝,同時,也是華裔對溫哥華文化貢獻的永久紀念。溫哥華市政府對參與中山公園建設感到榮幸。”一些投資者也關注起這座公園的巨大價值。
賽明思博士告訴揚子晚報記者,“1986年公園建成的消息傳出后,曾有一位中國超級富商想要買逸園。我知道很多中國富商對私家園林的特殊情懷,但是我提議在溫哥華中心建設蘇州園林,是希望無法到中國的西方人透過園林去欣賞中國文化,我想這也是宋慶齡女士的心愿。因此,我不同意把逸園賣給個人。”
1990年,中山公園已經成為了溫哥華著名的旅游景點。為了表彰賽明思的杰出貢獻,溫哥華市長親自向賽明思頒發了“市政府榮譽獎”,頒獎典禮上坐在他旁邊的,正是李嘉誠先生。此時的李嘉誠不僅為賽明思的獲獎鼓掌,更主動告訴賽明思:“你當年沒有把逸園賣給私人是對的。”
后來,賽明思從朋友口中了解到,李嘉誠從賽明思的堅持中看到了另外的商機。他敏銳地察覺到中山公園建成后,會帶動周邊商業發展,因此轉而購買中山公園附近的土地和物業,因而也成就了溫哥華的另一個中國故事。
現在,中山公園已經成為北美的中國之窗。這里每年都會舉辦許多場中國文化講座和文藝演出,宣傳著中國文化。不少學校也通過帶學生參觀公園,讓孩子們認識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