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世界遺產 » 正文

      “土”遺址如何走進世界遺產之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09  

        北京時間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組成的中國“土司遺址”順利通過審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世界遺產“大家庭”的第48名成員,使中國世界遺產總數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土司遺址”成功申遺,讓湖南、貴州兩省實現世界遺產“零的突破”,也使生活在中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擁有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土”遺址走出了深山老林,走進世界遺產的殿堂,也改變了民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

        土司遺址“抱團”申遺策略,也為未來其他項目申遺之路帶來啟迪。目前,廣州等九城市的“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廣東的汕頭、湛江、江門、陽江也積極申請加入“海絲”行列。“土司遺址”申遺帶來了哪些成功經驗?申遺后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應有何預備?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向專家進行深入了解。●南方日報記者楊逸

        “世遺”重視“普遍價值”

        多年以來,“土司制度”只是一個沉睡在教科書里的歷史名詞,人們只能偶爾在影視文學作品中捕捉到它的身影。如今,隨著土司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古老建筑群落的驚艷之美重現世人眼前。

        本次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土司遺址共有三處,分別是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其中,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被認定為當代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則是西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

        所謂土司制度,始置于元朝,至清雍正改土歸流結束,是數百年來中央政權管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制度。這些地區的族群首領經中央政府委任,對其轄區進行世襲管理。目前,國內現存的土司制度文化遺存共百余處,包括土司城寨、官署、莊園、墓葬等類型。而本次入選的三處遺址,均處于西南山區與中央政權核心地區地理和文化上的最前沿交匯地。

        “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中國區主席、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專家陳平參與了本次世界遺產調研和評選工作。她認為,土司制度無論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與文化發展、還是對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都具有深遠意義。“土司制度包含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思想,反映出歷史上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多元發展的包容胸懷。”陳平說。

        “土司制度為社會長治久安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這對當代社會治理來說仍具有標本意義。”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張國雄認為,世界遺產強調全人類公認的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

        2007年,“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遺成功,讓廣東首次擁有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