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世界遺產 » 正文

      “失落的名剎”普德寺有望年內“開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失落的名剎”普德寺有望年內“開修”

        在年復一年的風雨侵蝕中,雨花臺附近的南京古剎普德寺現存建筑已搖搖欲墜。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文物部門計劃年內對現存文物建筑進行修繕,由于建設殘損嚴重,將不排除采用“落架大修”的形式。

        古剎風雨飄搖,兩間陋屋搖搖欲墜

        普德寺位于雨花臺西北隅的普德村,這座寺廟最初建于南朝梁代,是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之一。它最輝煌的時候在明代復建之后,為“敕建寺廟”,也就是皇帝下詔建設的重點工程。目前現存的寺廟大殿建筑為原來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是晚清太平天國戰火平息后重建的。由于歷史淵源悠久,普德寺被定級為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其現狀,卻絲毫沒有名剎的模樣。記者在現場看到,兩間陋屋已經全部用圍擋包裹起來,其中前方的一座幾乎一半的屋頂全部塌毀。2014年至2015年,記者也曾數次走訪普德寺,當時建筑尚未圍擋,房梁屋檐之下,雕欄畫棟依稀可見,但建筑已經處于“危房狀態”,出現了屋頂坍塌的情況。

        早在建國初期,著名的文物學者朱契先生曾對普德寺建筑進行詳細的考察,在他的照片中,寺廟建筑尚比較完好,四進布局以及兩側廂房清晰。當時普德寺還保存了它的“獨家看點”——6米大鐵佛以及500尊鐵羅漢。

        初步考古勘探發現類似“須彌座”遺存

        記者在最近的走訪中看到,普德寺建筑所在的地塊有考古發掘的痕跡。在古建筑前方的空地上,發現了雕刻類似卷草紋的石刻須彌座,還有一條近百米長的水道,直通向現存建筑的方向。可能是考古人員清理出的原寺廟的中軸線或一條寺廟內的重要通道。

        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對于普德寺的考古,已經完成了前期的考古勘探,接下來還要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明代敕建的名剎什么樣?寺廟還有哪些遺存?這些疑問將在考古發掘后揭開。

        修繕以早年測繪資料為依據,保證原風貌

        知道普德寺的人越來越少,即使附近普德村的居民也不一定清楚;普德寺的建筑也愈發破敗,逐漸成為一座“失落的名剎”。文物部門相關人士介紹,普德寺的產權屬于企業,原來是南京橡膠廠所有,后來該廠改制,產權又屬于南京市直屬的新工集團。文物法規定,文物建筑所有權是誰,誰就有責任保護。

        “我們已經向市政府提交報告,最近準備召開協調會,文物部門、區政府、企業碰頭協商解決文物的修繕問題。”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人士介紹,早年間文物部門已經組織人員對普德寺建筑進行了完整的測繪,這些資料將成為后期修繕中保持文物原來風貌的主要依據。不過由于建筑破損嚴重,修繕時不排除采用落架大修的形式。

        雨花臺文化局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文物建筑本身的修繕有望今年啟動。同時在考古發掘后,還會根據發掘的情況,決定遺址的保護范圍,“我們決不讓普德寺消失。”這位負責人說。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