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世界遺產 » 正文

      科學保護花山遺產區傳統村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21  

        左江花山巖畫遺產區域,是以左江巖畫為核心,由沿左江兩岸分布的巖畫與山崖、河流、臺地以及村落等共同構成的區域性遺產。其中,散落在左江沿岸的傳統村落,是左江流域壯族人經過漫長繁衍生息與文化變遷的重要見證,是鄉土聚落與民俗文化的體現,與沿岸巖畫、山水等人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形成了歷史底蘊深厚、民族文化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的區域性文化遺產景觀。做好遺產區域傳統村落的科學保護,對于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的保護研究與合理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隨著現代化步伐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遺產區域傳統村落也正經受著嚴重沖擊,面臨著遭受破壞、甚至消失的窘困,傳統民居年久失修瀕臨塌毀殆盡,村民無序的拆舊建新、改舊為新,新建房屋正迅速取代傳統民居,改變了傳統村落古樸自然的整體風貌,致使左江巖畫遺產區域文化景觀的完整性、原真性與多元性面臨威脅。

        如何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與利用?除了盡快制定左江花山巖畫遺產區域保護規劃管理法規,使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有法律保障,有法可依、有據可查之外,實行科學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發展是保護和傳承中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讓村落的鄉土風貌、歷史脈絡與文化信息得以保護傳承,并使之成為激發創新的源泉,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新的生機。其次,尊重村民改善條件、居住舒適的需求,以適應村民現代生活的需要,使傳統村落成為適應當代生活的宜居鄉村。再者,轉變發展方式,以生態文明理念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以文化傳承發展提升村落建設品質,充分依靠鄉村自身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推進“一村一品”,培育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增強傳統村落自身“造血”功能。在保護發展規劃上,在左江花山巖畫遺產區域規劃中,建議以“一軸三帶三片區”總體規劃格局開展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一軸”即以跨越寧明、龍州、江洲與扶綏縣區的左江流域作為遺產區域規劃主軸,保護左江流域豐富的水系資源與良好的生態基礎,構建文化生態綠色長廊。“三帶”即寧明巖畫核心帶、龍州巖畫核心帶、江州扶綏巖畫核心帶三個遺產區域核心帶,對核心帶應加強區域整體保護規劃的立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巖畫本體及其所依附巖壁山體以及周邊環境的保護、管理與監控,形成以巖畫為核心的綜合保護體系。“三片區”即寧明傳統文化自然生態保護區、龍州傳統文化自然生態保護區、江洲扶綏傳統文化自然生態保護區,每個片區以巖畫核心帶為中心,以沿岸傳統村落、自然生態為重點,向周邊輻射形成比核心帶范圍更廣,包含巖畫、村落、山崖、河流、臺地共同構成的傳統文化自然生態保護片區。保護片區含傳統村落、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田園風光等若干分項片區,在分項片區規劃中既各有側重,又相互聯動、共同促進保護發展。

        夯實基礎、發展經濟無疑是培育與提高村民文化自覺與自信的堅實基礎。積極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村民參與力,鼓勵村民依托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挖掘鄉村文化藝人與能人,傳承優秀的傳統民俗,發展與普及農民自辦文化,使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真正主角。

        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僅要保護民居建筑,更重要的還要保護其代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區域村落里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等非遺活動豐富多樣,一方面需要扶持和培養非遺傳承人,加大對代表性人物的扶持力度,加強資金資助,加強鄉土教材的編寫使用,發揮學校傳承教育作用;一方面充分辦好節慶活動這個重要非遺平臺,挖掘內涵,提升品質,并延伸非遺文化的社會功能,有效通過文化產業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

        遺產區域傳統村落作為左江花山巖畫文化遺產區域的構成部分,是左江流域壯族人經過漫長繁衍生息與文化變遷的重要見證,是鄉土聚落與民俗文化的體現。做好遺產區域傳統村落的科學保護、有機更新與協調發展,對于左江巖畫文化景觀的保護研究與合理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