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世界遺產 » 正文

      把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600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8-30  

        10日上午10時,太和殿,這座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突然冒起了白煙,“游客”們從丹陛兩側的樓梯魚貫而下,廣場上傳來“故宮博物院太和殿起火”的通知聲,消防官兵迅速趕到現場,奮力撲救“火災”,數百人投入到緊張的急救工作中。不到1小時,所有險情得到控制……原來,這是故宮博物院在建院91周年的院慶日舉行的建院以來最大規模消防實戰演習。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以緊張的大規模消防實戰演習為故宮“慶生”,是為了奠定消防安全的堅實基礎,“以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約500人參與“滅火”,確保古建筑安全

        太和殿作為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是中國現存規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筑。歷史上太和殿共發生2起雷擊起火事件,其中1421年發生雷擊火災,太和殿全部焚毀,1440年重新修建;1557年再次因雷擊發生火災,1562年重建。

        因此,這次演習是假定太和殿遭到雷擊,悶頂內發生“火災”。演習中,安全監控中心值班人員通過視頻監控發現火情,現場工作人員發現有人員被困,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迅速通知消防處值班員,值班員第一時間撥打119報警電話,并組織現場“游客”進行疏散。接到報警后,故宮博物院微型消防站人員、應急小分隊和三支志愿消防隊迅速集結趕往火災發生地點,按照應急預案,撲救初期火災。之后,公安消防官兵、駐院武警中隊和派出所人員對太和殿區域設置警戒線,奮力撲救火災,并對搶救出的文物實行嚴密保護;120醫務急救人員趕赴現場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治,并送往醫院。演習過程持續近1小時。

        參加消防演習的有故宮博物院、北京市公安消防總隊、天安門消防監督處、武警北京總隊二師第十支隊七中隊、故宮派出所等5家單位,共計約500人。

        “一定要萬無一失,不然‘一失’就會‘萬無’。”單霽翔說,“故宮的古代建筑形式絕大部分為木質結構,防火工作具有復雜性和嚴峻性,消防安全壓力巨大。”2013年起,全院實現禁煙、禁止觀眾帶火種入院。此外,故宮全面實行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層層簽訂責任狀,實行分級負責,責任捆綁,逐級開展責任考評。目前,故宮定期舉辦消防演習,做到“滅早、滅小、滅初起”,有效提升防火能力,確保古建筑安全。

        拆除彩鋼房,還原故宮古建筑風貌

        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至今約600年間,共發生火災近100起,因此,故宮將防火工作視為保證安全的第一要務。

        在上午的消防演習之前,故宮還對位于乾清門區域、寧壽門區域,以及南三所區域的彩鋼房進行了拆除。其中,乾清門和寧壽門兩側的彩鋼房與古建筑連接較為緊密,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在此次拆除清理完成之后,將恢復該區域古建筑的原有風貌,還原歷史信息,為實現進一步擴大開放面積打好基礎,進而全面提升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真實性、和諧性。南三所彩鋼房原為故宮博物院展覽部臨時辦公用房,彩鋼房建筑與周圍環境不協調,拆除后將恢復南三所區域古建筑原貌、提升院容環境,減小辦公占地面積,為即將開展的南三所古建筑群修繕創造條件。

        據介紹,此前為了緩解辦公用房、接待用房、科研用房、文物庫房、食堂等房屋使用的緊張情況,故宮曾先后修建了59棟彩鋼房,以及一些與整體環境不協調的臨時建筑,有的搭建在古建筑附近或緊貼古建筑,安全通道狹小,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更為嚴重的是,彩鋼板中含有聚苯材質,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特大火災事故。

        單霽翔透露,故宮自2012年開始拆除彩鋼房和臨時建筑,截至目前,彩鋼房已由過去的59處(3600平方米),減到4處(560平方米),明年年初,彩鋼房在故宮博物院有望成為歷史,紫禁城內只有古代建筑和部分經過文物部門批準恢復的傳統建筑,觀眾將看不到任何影響古建筑群風貌和安全的現代臨時建筑。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