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將至,作為今年主會場的北京,將推出一份大禮——“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今日介紹,“十二五”以來我國文物考古工作成果斐然,體現在搶救保護了一大批重要文物遺存,水下考古實現跨越式發展,科技考古不斷深化等方面,但1996年以后,再沒有舉辦過全國性的考古成果展。
此次“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匯集了19個省(市區)的49家考古所、博物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近400件藏品,“以時代為軸、以美學和哲學為線展開敘事”,關強說,其中絕大多數展品是1996年以來的考古新發現,更有許多藏品從未在收藏地以外的地點展覽展示。
據統計,此次成果展首秀的展品超過8成,其中包括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金玉帶、在雷峰塔出土的純銀阿育王塔,以及出土于楚墓,被稱作“羋月”家的“調料盤”的鳳鳥蓮花漆豆等。
同期,北京地區博物館也推出百余項精彩活動。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介紹,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后北京地區博物館共開展102項主題活動,其中包括47項展覽、13項講座、42項活動。
于平介紹,除故宮、國博、首博外,八家名人故居聯盟推出“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名人·名作·名物”聯展,以此讓“文物活起來”;中國農業博物館推出寫意鄉俗——高密撲灰年畫展,把傳統高密撲灰年畫獨有的制作技藝、藝術魅力及人文價值呈現給觀眾;北京汽車博物館推出車動京城專題展,以“車”的視角看歷史、科技、人文、城市變遷;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將針對學生推出古建彩畫繪制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