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世界遺產 » 正文

      上海:羅店古鎮保護成效顯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9-27  

        這里一衣帶水,河道駁岸,石階碼頭,古橋石拱圍欄,長街連廊老店,處處透著江南水鄉的婀娜風韻;這里民風淳樸,書聲瑯瑯,書香飄散,深宅院落五進,廟宇畫棟雕梁……這里就是上海北翼、尚保存著古鎮傳統格局和特色、亟待重生的寶山區羅店鎮。去年末今歲初,羅店鎮啟動了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工作。

        羅店是上海北面的重要門戶,既是寶山歷史文脈的源頭,又是江南民俗文化的沃土。“金羅店、銀南翔、銅江灣、鐵大場”是史書的記載和民間的相傳。在1400多年前因江成陸的羅店,憑借宋、元繁華的海口港、黃姚港,明代鄭和下西洋的瀏河港,因商成市、因棉而盛。元代至正年間商人羅升在此設店,并以此命名,開啟了古鎮700年的歷史。明代以來,羅店先后是嘉定縣、寶山縣的首鎮,商賈云集、巨宅林立,僅據歷代鎮志記載,就有公私園林、宅邸30余處,尤以布長街清代建筑群富于盛名。

        面對羅店悠久的歷史文化、眾多的文物古跡遺存,歷屆羅店鎮黨委、鎮政府在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一直貫徹執行可持續發展和經濟文化并重的發展戰略,對歷史文化古鎮的保護、管理工作高度重視,并以此作為推動羅店鎮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文化共融的重要舉措。

        規劃先行完善保護體系

        2016年,羅店鎮在被列為全國重點鎮和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鎮以后,立即組織發動全鎮各級部門和廣大群眾,以科學規劃為龍頭、以機構機制建設為紐帶、以財政投入為保障,深入開展歷史文化資源的普查、挖掘、研究和保護工作,進一步理順了一整套科學有效的保護機制,對總體保護工作進行了新一輪戰略部署,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方面,羅店鎮堅持“規劃先行、突出重點”的原則,高度重視羅店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始終不渝地推動古鎮保護、開發,制定了完善的保護措施。通過科學合理編制各層級、各類型的保護規劃,引領全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近年來,羅店鎮規劃明確了核心保護區范圍和建設控制范圍,將“河街相伴的典型江南水鄉城鎮格局”和“棋盤式街道格局”作為主要特色,并對保護范圍內的土地使用、道路水系、建筑質量、建筑風貌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對重點區域進行了規劃引導和指標控制,構建了層級鮮明、類型齊全、覆蓋全面的保護規劃編制和研究體系,為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價值、強化規劃管控、合理引導各類建設行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早在2004年,羅店鎮就委托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了《羅店鎮老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重點地段整治規劃》。2005年,羅店又被列入上海市郊區3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隨后,在歷年工作的基礎上,當地有關部門編制了《上海市羅店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和《上海市羅店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提出了“恢復明清風貌的江南水鄉”“以市河為軸心,以老街為核心,以寶山寺為重心”等點、線、面結合的整體保護、修復思路;并對傳統建筑進行詳細的勘察測繪,制定了專項保護修繕方案,確保現有歷史資源的安全維護,為下一步工作推進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多措并舉抓好全面落實

        羅店鎮成立了古鎮保護與更新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家學者整理出古鎮鎮志,以及系列名人、故事、傳說、民俗、戲曲等文章叢書,進行挖掘、刊印,并舉行持續性的活動,推動相關知識教育在社會上的傳播,并先后出臺了《羅店古鎮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管理辦法》和《古鎮文物保護管理制度》等文件。對于已列入保護的古建遺跡,每個項目都落實了保護責任人。對于其他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古遺址也落實了監管措施。古鎮市容環境巡查機制的建立,實現了古鎮市容環境清潔、街面管理有序。

        古鎮風貌保護的關鍵在人。在修繕歷史建筑、改善基礎設施、整治街區環境的基礎上,對古鎮居民進行引導,鼓勵群眾自覺參與到非遺保護、技藝傳承等活動中。堅持每年投入百萬元用于舉辦端午節羅店劃龍船活動,努力弘揚、普及羅店彩燈、公大醬制品等傳統手工技藝,積極復原花神文化,組織羅店群眾積極創作排演羅店故事。2015年,羅店民間藝術協會編排了紀念淞滬抗戰的大型詩劇《血色豐碑》,以家鄉人演家鄉事,受邀在上海大劇院演出。由此形成了點、線、面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體系,努力使古鎮保護工作成為自覺傳承歷史文脈的全民行動。

        加大投入強化遺產保護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離不開資金的保障。自2003年起,羅店鎮依托上海市“一城九鎮”建設整體規劃和開發模式,實施了新鎮開發收益反哺古鎮的有效機制,以固定的收益比例投入古鎮保護,形成了長效的資金保障機制。

        與此同時,羅店鎮長期堅持“政府為主、居民參與、社會共建”的原則,充分調動全社會的資金與力量,參與到古鎮的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中來。一方面,多方募集社會資金,拓寬資金籌措渠道與方式;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原業主或利益相關人的保護熱情,發動他們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共同參與保護工作。

        此外,羅店鎮堅決消除影響古鎮自然、人文風貌的不利因素。近年來,先后出資上億元,對影響古鎮區生態環境的8家化工企業實施了遷移;排除各種障礙,完成了核心區內汽車站的搬遷工作。先后投入1.5億元,根據“修舊如舊,以求其真”的原則,完成了亭前街整體修復和市河沿岸綜合整治工程,并對核心區內基礎設施投入2100萬元實施了改造,且對大通橋、來龍橋、積福橋等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對花神堂、錢世楨墓等進行了保護性維修,還一并修復了小羅浮等古建筑。

        在保護古鎮格局及風貌的前提下,羅店鎮對古鎮居民的宜居條件也進行了全面改善,包括危房加固、房屋維修、市政管線下地、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設施全面提升等,使這些百姓更加認同歷史遺產能為今人服務的先進理念。

        羅店鎮黨委書記瞿新昌表示,羅店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名人輩出,羅店的前輩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成果,這些文化遺產需要進一步發揚光大,要把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講好,留住美麗鄉愁鄉韻,將羅店打造成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居民的歷史文化旅游勝地。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實施過程,為羅店鎮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圍繞“傳承700年花神故里,打造長江口上的歷史文化名鎮”的總體目標,按照“挖掘、梳理、修復、傳承、鼎新”的保護理念,聽好規劃專家、文化大家、百姓人家的三家之言,運用好市場機制和資本力量,在文化傳承、遺產保護、居民需求、城市發展的多元要求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形成既有底蘊又有活力的古鎮新顏,使之成為上海市一塊新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羅店古鎮,正擺脫過去陳舊過時的發展模式,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增長動能正逐步蓄積,轉型升級與生態文明進入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良性軌道。軟實力帶來的硬提升,讓這座歷史上以棉紡業聞名的古鎮煥發出別樣風采,朝著與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與現代文明相貫通、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鎮邁進。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