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世界遺產 » 正文

      中外專家集聚聊城 為運河遺產保護利用“傳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01  
      24日,由國際歷史學會主辦,中國史學會、山東大學、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學承辦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衛星會議之一的運河文

      24日,由國際歷史學會主辦,中國史學會、山東大學、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學承辦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衛星會議之一的運河文化與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聊城市隆重舉行。

      今天上午,來自中外的8位歷史學界專家學者分別發言,就運河文化、運河發展、運河遺產的保護利用、運河文化學的學術價值等議題分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南澳洲歷史局局長、文化遺產專家安德森女士發言主題為《歷史遺跡、歷史學家和數字歷史:為過去創造虛擬未來》,用未來的眼光看待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她提出用數字虛擬旅游來發展文化遺產旅游景點,說明了數字技術對文化遺址未來保護的貢獻,主張計算機在文化遺產的旅游中應得到充分的利用。

      "數字歷史為歷史學家和其他對文化遺產感興趣的學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他更多用于單方交流,為學者旅游或其他文化形式提供便利的途徑。但未來我們會用web2技術與社區進行交流,分享記憶資料,建立社區檔案。"安德烈女士說。

      接下來,美國俄亥俄州立萊特大學歷史系教授袁清發言主題為《十八世紀運河對臨清和曼徹斯特的商業發展:一個中西經驗的對比》,弗林德斯大學考古系教授、世界考古學會會長史密斯女士演講內容為《恐怖主義下的世界遺產保護:運河個案》。

      此外,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姜師立解讀《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以揚州段為例》,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煊講解《江南運河之兩浙古運河》,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聯絡委員會著名文化專家黃泰康發表演講《中國運河與國家命運:過去、現在與未來》,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熙惟發言主題為《運河文化學芻議》,以及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教授、常務副院長吳欣講述《大運河利用與保護的歷史維度》。

      會議結束后,浙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阮云星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王英華分別對8為專家的發言進行了總結和評論。

      各位專家紛紛出言獻策,發揮自身研究領域的特長,為運河文化遺產的發展、保護、利用等留下了寶貴建議。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