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第三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將在武清區下朱莊街舉行。為了辦好這次綠化領域內組織層次最高、展示內容最豐富、影響力最大的國家級盛會,武清區舉全區之力,對接百余家設計建設單位、萬余名設計人員和建筑者,歷時600多天,打造出一座占地5700畝的綠博會展園。
其中,占地862畝的室外展園集中了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相關單位建設的48個展園,按照民俗風情、古韻雄風、江南秀色、寫意山水、中西合璧、時代新風六大板塊分布,充分展現了全國各地造林建園的風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如今,這些展園都已完工,新報記者率先探營,將以連續報道的形式一一展現48個展園的風采,讓您先睹為快。
八大景觀展現津沽文化
天津展園
占地面積達11000平方米的天津展園位于“時代新風”板塊,毗鄰室外展園的主入口,是整個園區中面積最大的幾個展園之一,以現代元素和手法融匯古今,展現了天津的歷史淵源、城市進步、民俗民風、津沽文化以及生態領域的成就。
“在設計上,結合自身地域特色,著重表現天津的歷史淵源、傳統民俗和時代新貌。”相關負責人表示,天津展園以“城市故事”“林野交融”“水脈相承”三個板塊為主線,打造出“源門問津”“沽水流霞”“千帆競渡”“津韻民俗”“林海探幽”“三盤暮雨”“海防林御”“三津夢圓”八大景觀。
天津因水而興,“源門問津”景觀就位于展園主入口,主景墻采用鏤空銹鋼板飾面,雕刻出天津代表建筑輪廓天際線的剪影;直徑15米的微縮版“天津之眼”則融入水簾的概念,打造出一道“圓夢橋”;“沽水流霞”和“三盤暮雨”本就是“津門十景”中的名勝,通過打造人工水系和薊縣盤山的景象,展現天津的濕地建設成果以及薊縣的風沙治理與經濟林建設并舉的造林模式;“海防林御”呈現的則是高低錯落的波浪種植池、起伏的微地形,營造出不同的游憩小空間;“千帆競渡”以涌泉的形式呈現,搭配不同形狀的船形花壇、親水平臺或水池,結合景墻和地景鋪裝的雕刻,表達了對漕運文化的追溯。
移步換景,一組大紅色的楊柳青年畫造型映入眼簾,“這是由三面民俗景觀墻構成的‘津韻民俗’景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是以鋼板鏤空、浮雕和石材相結合的手法制成,展現的是風箏魏、楊柳青年畫、刻磚劉等天津傳統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