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態城原本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如今滿眼是綠,綠化面積503萬平方米。圍海吹填新陸地和鹽堿地的土壤改良與綠化被公認為是世界性難題,生態城采用獲得發明專利的新技術實施綠化,破解了這一難題,栽種和移植的花草樹木成活率超過95%,在全國具有良好的生態示范效應。
新技術節約成本40%
昨天,記者在生態城凈湖湖岸看到,這里的親水平臺和綠化景觀建設完成,原來的鹽堿地已經被國槐、檉柳、火炬、孔雀草、波斯菊、百日草等植物密密覆蓋,形成了自然濕地以及水生植物為特色的敞開式空間布局,百姓可到這里體驗觀花、觀景、親水、觀鳥等戶外野趣。
生態城范圍用地現狀為1/3為鹽田,1/3為水面,1/3為荒灘,土壤鹽漬化程度高,并屬于水質性缺水地區。“對鹽堿地進行土壤改良,一直是全國沿海城市綠化中的難題。目前通常采用外移農田良土,替換鹽堿土進行改良的方法,此方法雖然操作簡單,但改良成本較高,對耕地資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壞。”生態城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建設之初,生態城就采用了物理—化學—生態相結合的綜合改良及植被構建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綠化,取得了成功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該技術主要實施挖運鹽堿土、鋪設滲水管、石屑滲水層、種植土回填等工程,使土地鹽堿度從0.6%降至0.3%以下,不僅能滿足園林植被生長需求,還可節約成本40%。此外,由于該技術設置了盲溝和集水井等節水設施,在地下形成了網溝系統,可大量節約灌溉用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實現節約水資源30%以上,還大大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
中新天津生態城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充分調研生態城鹽堿地生植物的同時,生態城以天津地區本土適應植物為主體,景觀綠化采用約130種天津本土地區馴化成功植物。先后引種了白蠟、迎春、秋葵、香蒲、千屈菜等抗逆性、耐堿性、長勢快、觀賞性高的園林植物,同時也引種了皂角、紫葉矮櫻等其他地區植物品種,形成了較好的綠化景觀效果。
打造“大綠”生態城
記者了解到,生態城經過近7年開發建設,目前共建成綠化面積503萬平方米(其中中新合作區332萬平方米)。生態城正在加快中部片區、生態島片區、臨海新城的生態景觀建設。
“今年重點推進了中央公園、億利生態島、甘露溪、南開中學周邊、南灣、東堤觀海公園、媽祖文化園、海博道、中央大道綠化景觀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年度計劃實施景觀綠化工程240萬平方米,目前完成了140萬平方米。”生態城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按照生態城總體規劃,到2020年,生態城綠化覆蓋率將達到50%。生態城將從城市中的花園提升為花園中的城市,建造一座“大美”、“大綠”的生態城市,創造我國鹽堿灘上的生態建設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