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工程造價 » 正文

      “武漢造”園博會成中國城市治理生態(tài)樣本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5-09-25  

        連續(xù)三天,武漢園博園開門試迎客,向上萬市民展示園博會歷史上敢為人先的“武漢造”。

        這是一座建在100萬噸垃圾山上的園博園。“這里曾是武漢最大的垃圾場,搬走它們需要10億”,武漢園博會設計部負責人楊念東說:“而我們在全球率先使用了‘好氧修復+封場治理’技術,只花了2個億就解決了問題。”家住銀湖御園的孫大新回憶,過去這里污水橫流,臭氣熏天,長年不敢開窗。而今他家樓下就是占地3萬平米的園博會主題公園“杉杉濕地”。推開窗,清新空氣撲面,林中鳥叫聲聲。入園登上荊山之巔,放眼望去,117個展園如同大地的眼睛,星羅棋布在山水之間。荊山下留著一座沒拆完的垃圾場原辦公樓,紅磚墻上“再續(xù)前垣”的銘牌,記錄著武漢園博建設者的創(chuàng)新之舉。

        這是一屆最親民的園博會。往屆園博會均選址在城郊,環(huán)境美,好規(guī)劃,拆遷難度小。但武漢卻大膽地將園博園搬進了居民區(qū),克服重重困難,因地設計。雖然這是歷屆最不規(guī)則、最零碎的園博區(qū),但卻綿延數(shù)十公里,直接惠及常青花園、古田片、金銀湖等50多個小區(qū),讓50多萬武漢市民下樓就能逛園子。

        這是一座會呼吸的園博園。建設者們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打造了海綿園區(qū)。道路全部采用透水磚,主題場館設屋頂花園蓄水,沿路建雨水花園收集雨水,整個園區(qū)如一個天然的“綠色海綿體”,下雨時飽吸雨水,干旱時“吐”水澆灌花木。據(jù)介紹,整個園區(qū)不需要一滴自來水,收集的雨水可以自給自足,每年能節(jié)省水費150萬元。

        類似的園博會“武漢造”還有很多,比如建園過程中的廢棄物全部重新利用;所有場館屋頂建有太陽能發(fā)電系統(tǒng);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打造智慧園博。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評價,面對垃圾圍城、生態(tài)割裂、漬水內(nèi)澇等城市頑疾,“武漢造”園博會可以成為治理中國城市的生態(tài)樣本。

       
       
      [ 工程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工程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