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內澇、排水系統癱瘓已經普遍成為“城市病”之一,城市水循環生態系統亟待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海綿城市”的理念應運而生。作為安徽省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宣城市計劃如何建設海綿城市?日前,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
讓城市變得會“呼吸”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樓、水泥街道的建成,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硬”,不會呼吸了,逢雨即澇逐漸演變為很多城市的痼疾,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雨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海綿城市的概念日益明確。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市住建委城建科副科長趙輝向記者介紹。建設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要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一塊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就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以有效地防止出現城市水失衡。
趙輝進一步解釋說,建設“海綿城市”并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本身的作用。趙輝告訴記者,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海綿城市所強調的是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趙輝介紹說,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其實,現在的宛陵湖就可以說是很符合‘海綿體’的功能,當突發性大雨來臨,城市排水不暢時,雨水可以向宛陵湖里排泄,等待雨水過后,它也可以逐步自行修復,讓多余的水滲入自然中循環。”趙輝解釋道。
申報正在進行時
2015年1月20日,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正式啟動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申報工作。經過激烈角逐,我省池州市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省內其他9個城市,包括宣城市在內成為首批“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省政府給予我市海綿城市前期工作經費補助1000萬元。
根據安徽省《關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17年,試點城市要取得成效,城市內澇點基本得到解決,城市建成區年徑流控制率達到70%。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縣城區基本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
成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后,我市隨即全面啟動申請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工作。目前市住建委正委托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海綿城市總體規劃》以及《15m2-20m2示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已編、在編總規、控規、城市設計之中,明確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及標準。截至當前,我市申報國家海綿城市工作在全省領先,省規劃院和深圳城市規劃院等合作單位已到宣城進行資料搜集等前期工作,就下一步工作明確具體時間表,全力沖刺第二批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