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上海市委 海綿城市防“看海”
“海綿城市建設,首先要轉變規劃設計理念。”民盟上海市委認為,城市排水系統要從由“快排”和“末端集中”轉變為“慢排”和“源頭分散”,合理構建水與江、河、地表聯動關系,以上海幾萬個排水泵站為核心,利用現有蓄水空間,形成雨水收集管網匯水區。當有大暴雨預報時,通過降低支流水閘水位,留出蓄水體積,將城市洪澇先排到河里,做到“先滲透,后排水”。
此外,對新改擴道路、廣場、大型社區,地下蓄水工程設施,確立透水路面50%建設指標;新建綠地中10%的面積建成下凹式,作為臨時蓄水場所,其內道路廣場透水面積不低于70%;梳理、疏浚公園綠地內河道、水體,增強蓄水排泄能力。
建設海綿城市,還要充分利用“綠化系統+河道水系”空間,重點打造“兩道兩網兩園”,即營造廊道、綠道貫通的生態空間,編織全覆蓋的立體綠網、農田林網,建設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園和郊野公園體系,嚴格保護城市濕地空間。建立雨水管理剛性制度和綠色海綿體建設標準。
此外,還要加大屋頂綠化推廣力度,將綠色空間與藍色水體有機結合,為市民提供生態、安全的“藍綠海綿城市”。
王祥榮委員 (復旦大學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韌性城市抗風險
韌性城市是國內外城市發展的又一個新模式。它更加強調城市基礎設施的生態化建設、綜合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變化影響的“彈性”和應對能力,在城市規劃與管理領域受到了重視。
韌性城市建設中,可進行重點區域重點干預,在上海可以選擇崇明、浦東、奉賢、金山、青浦、松江等區縣。對自然災害影響風險大的城區而言,應急響應和災后重建應成為考量城市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對高風險地區進行重點干預,需要搭建起一套完善的城市防災減災體系,如加固建筑與堤防,整修道路,修建公園避難場所等;同時完善管理機制,提高居民的抗風險意識。
城市總體規劃應在整體構架下,綜合考慮“智慧”“綠色”“韌性”等對城市各范疇規劃的影響并做出相應的對策。城市規劃還應評估城市現有各系統的關聯性、復雜性及脆弱性,通過利用創新的信息技術及管理,策略性地調動資源以提升基建系統協調統籌及綜合管理的能力,并提升城市迅速適應社會、經濟或物理沖擊及恢復正常秩序的能力。
左伋委員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細胞與遺傳醫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