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5,鄭州進入大運河時代。走進2016,大運河時代再度升級——擁簇著南水北調運河,一個“巨無霸”帶狀公園橫空出世,總面積24.68平方公里,約相當于82個鄭州人民公園——這就是鄭州市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目前該公園已經進入建設環節,初步預計明年底建成。
綿延61.7公里,跨越鄭州5大區
按照國務院批復的《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關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鄭州市區段兩側規劃200米特色生態景觀綠化帶”要求,鄭州市政府決定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鄭州段兩側一級保護區建設成貫穿鄭州都市區的一條特色生態綠化景觀走廊。
“一水、兩帶、五段、多園”是鄭州市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的功能總體布局。整體規劃建設長度61.7公里,跨越鄭州5區:包含鄭州市區段32.7公里(其中高新區700米、中原區14.7公里、二七區7.0公里、管城區10.9公里)和航空港區段29公里。公園按干渠兩側防護網外各200米范圍規劃,共計24.68平方公里,約相當于82個鄭州人民公園,成為全鄭州最靚麗的生活風景線。
從港區到高新區,繁花盡處皆美景
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是集生態涵養、文化傳承、休閑游憩于一體的,展現中原魅力的風景長廊,在景觀設計上沿用“一水、兩帶、五段、多園”的功能性總體布局,形成“林水相映,綠莖繁花”的景觀結構。
據規劃,航空港區定位于科技文明、中原騰飛的主題;管城區著重于展現遺址、傳統的縮影;中原區圍繞中原“福地”做文章,展示人、商、綠、城的和諧;二七區以“朝圣”為主題,展現歷史人物長河;高新技術開發區著重于宜居“家園”的展示。
另外,在居民區附近,還將發揮社區公園的作用,給市民提供健身場地;在臨近街區的區域,還將開辟出樹蔭廣場等休息空間,極大程度改觀人們現有的生活方式,引領生態主義生活風尚。
“海綿城市”里的單車生活
在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內,沿用了“海綿城市”的理念,設置了大面積集水區。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同時,公園初步設置了步行和自行車兩條交通體系。試想,在清晨鮮氧中,迎著陽光呼吸,開啟一段單車之程,生活的美好在心底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