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工程造價 » 正文

      讓雨水不白流 園博園實踐“海綿城市”理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5-23  

        建設海綿城市,是修復水生態、增強城市防澇能力的有效舉措。正在展示的江蘇省第九屆園博會,就建成了蘇州首個生態海綿公園,集中呈現了未來城市將具備的各種海綿功能。

        記者黃冠華:“我現在是在園博園13個城市展園中的南通園,今天上午這里剛下過一場大雨,但是現在大家在鏡頭里可以看到,整個路面還是保持得十分干爽,感覺不到一絲積水,這個奧秘就在于,這個路面采用的是一種“透水鋪裝”的海綿技術。”

        園博園講解員郁麗萍:“在原有的土層上夾雜了其他不同的土層,你比如說有石塊、砂石等,簡單來說就是下大雨的時候,雨水滲透進去,然后到了干旱缺水的時候,在里面的水又會滲透上來,是一個生態環保的理念。”

        不僅在鋪裝工藝上大膽創新,在道路兩邊,也沒有常見的下水井蓋,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集雨型生態邊溝,利用水流重力收集、輸送雨水。另外,園內這片下沉式綠地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雨水花園”,通過特殊的構造,下雨時存儲的水量,可在少雨季節滿足周邊植被澆灌所需。更有意思的是,園博園還把綠地、花園種到了房頂上。

        蘇州市吳中區園博工作局副局長莊勤華:“我們現在就是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樓頂上,這個就是我們海綿技術,在我們本次園博會運用的就是“綠色屋頂”這一概念。

        通過在屋頂上種植植物,可吸納更多的降水,減輕建筑下水道和水處理系統的負擔,同時房屋夏天更涼爽,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游客:“新型城市綠地可以參照這種模式建一下,對保護水資源會有一些好處的吧。”

        本屆園博會共實踐了10項海綿城市技術,每年可利用水資源量達79萬立方米,不僅可以滿足自身澆灑需求,還可對外提供水資源39.4萬立方米,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每年可達270余萬元。

       
       
      [ 工程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工程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