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奉節)白帝城。
主持人:
這兩天,北京的天空一片湛藍,陽光明媚,吸引了不少代表委員的目光。從“APEC藍”到“兩會藍”,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是各界熱議的話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紛紛建議完善思路、細化舉措,真正保護好生態環境,留住更多藍天、青山和綠水。
謝德體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謝德體
謝德體表示,重慶市委去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八個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非常清晰。其中提到要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市耕地、林地和森林面積分別不低于3300萬畝、6300萬畝和5600萬畝:“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護生態系統、優化生態格局。而保護生態系統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
謝德體認為,重慶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和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將全市劃分為五大功能區域,就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有力舉措: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這3個功能區域是城市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重點區域,要求做到有序開發。而渝東南地區定為生態保護發展區,渝東北地區定為生態涵養發展區,這兩個功能區域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重點是做好三峽庫區、山區林地等環境敏感區域的保護工作。同時禁止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飲用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天然林、居住區、醫療文教區等環境敏感區內建設工業項目。“通過劃定生態紅線,為全市生態環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