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國家林業局與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張家口共同簽署《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林業生態率先突破框架協議》提出,京津冀三地將加快構建綠屏相連、綠廊相通、綠環相繞的一體化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為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通過實施協同合作,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將取得顯著成效,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濕地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城鄉綠化宜居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狀況整體步入良性循環,建成全國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實現全區域生態建設的率先突破,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體系完備、功能穩定的生態保障。
到2020年,京津冀區域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35%以上,森林面積達到1141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2億立方米,濕地面積達到1890萬畝,林業年產值達到2188億元。其中,我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5%,森林面積達到9850.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71億立方米,濕地面積達到1413萬畝,林業年產值達到2000億元。
三地將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沿海防護林、平原綠化、城鄉綠化等重點工程,加強大型國有林場建設,實現跨界成片治理。積極爭取中央有關部門支持,推動京津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區造林綠化,推進啟動海河流域百萬畝水源涵養林、燕山山地百萬畝水土保持林等基地建設工程,提升密云、官廳、潘家口等大中型水庫集水區森林植被的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能力,加快推進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共同推進北京冬奧會賽區、張家口賽區、燕山-太行山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國家儲備林基地、退化防護林改造等重大造林綠化項目。加快推進森林城市、廊道綠化、村莊綠化、新機場周邊綠化、礦山恢復治理綠化,打造山水林田湖、海河路城村綜合綠化新格局。
明確劃定京津冀地區林業生態保護紅線,切實做到“落地上圖”,全面加強森林資源監管。鞏固京津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成果,落實中央財政停伐補助資金。繼續擴大國家級公益林面積,將京津冀重要生態屏障區域和符合《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的國家級公益林全部納入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積極探索建立區域生態效益橫向補償機制,逐步完善管護政策,統一并逐步提高補助標準。強化森林撫育,推進森林近自然、多功能經營,全面提高森林質量和效益,加強林木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力度。
提升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的建設和管護水平,構建完整的環首都自然保護體系。加強京津冀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建立三地濕地保護協調機制,聯合劃定濕地保護紅線,確保濕地資源保有量。探索建立跨區域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協調國家有關部門,合理配置水資源,共同推進永定河、潮白河、灤河等區域濕地保護與恢復。繼續實施白洋淀、衡水湖、北戴河、閃電河等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不斷加大濕地保護補助力度。實施生態補水,恢復重要洼淀生態功能,穩步推進重要洼淀周圍退耕還濕,科學恢復濕地,擴大濕地生態空間,重點推進東淀、文安洼周圍等蓄滯洪區退耕還濕,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強化三地森林保護合作機制,實現京津冀跨區域一體化聯防聯治。優化升級現有森林防火聯防機制,建立三地森林防火聯勤指揮部。國家林業局支持統一規劃京津冀區域防火應急道路和生物防火隔離帶網格化建設;支持三地聯合爭取防火項目與投資,完善林火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和火險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加強森林消防隊伍裝備現代化,新建或改建一批森林消防隊伍營房、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依托北京航空護林站在京津冀合理設立起降點,根據實際需要安排直升機開展森林航空消防,探索無人機在火場偵查、巡護中的應用。建立和完善京津冀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聯防協作體系,加強能力建設,統一技術規范,突出科學防治,強化區域野生動植物保護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合作,持續推進聯合執法、公安警務協作,打擊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