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對很多城市人來說,這近乎奢求。除非你運氣足夠好、錢包足夠鼓,才能夠住在距山、水等足夠近的地方,盡享綠色。難道離山水遠點就不能享受綠色嗎?把公園延伸到路邊,把廣場、路邊的“綠”串聯起來,在城市里形成線、形成網,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全市域景觀化、公園化,讓更多人出門走上幾步,就能進入精心設計、設備齊全的綠道,享受自然愜意,這就是城市綠道網要做的。
濟南“剛起步”,要建“八橫七縱”綠道網
對于很多濟南人來說,綠道這個概念是陌生的。但綠道理念,早于19世紀就在美國產生了。來源于奧姆斯特德規劃的世界第一個公園系統——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其沿著淤積河泥的排放區域建造,長約25公里,將四大公園和波士頓公園及其他綠地系統有機聯系起來。當時的設計理念是:避免城市生態破壞嚴重,在都市之中保留、恢復自然,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我國關于綠道的建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2010年以來,許多城市掀起了“綠道運動”。濟南2010年成為住建部首批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示范城市。2013年初,市城市園林綠化局、市規劃局委托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濟南市綠道網規劃設計》。
根據《濟南市綠道網規劃設計》總體布局,在整個市域范圍內將形成“八橫七縱”的骨干綠道網,干線綠道網總長約1880千米,支線綠道網總長約2858千米,以支線串聯發展節點,并與骨干網相接。
如果說機動車道是“快行系統”,那么,綠道就是以綠化為特征、供市民休閑的“慢行系統”,為市民提供了“慢生活”的空間。
綠道要成“網”,才能發揮五大功能助力生態城
市城市園林綠化局綠化指導處處長安吉磊說,目前的綠道建設處于起步階段。
綠道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開放性和連通性,簡單地說,就是成“網”。比如玉符河大型生態綠道,就是將濟南南北連接起來;還有已基本建成的小清河綠道,以及準備建設的黃河綠道等,都是濟南“穩步推進、逐步成網”的體現。
“不僅是連接節點、景點,綠道之間也要連接,這樣才能在全市形成南北東西暢達。”他說,綠道成了網,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首先是生態環保,通過建設綠道,能滋養水源,凈化空氣,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特別能大幅降低當前的PM2.5污染程度。
其次是理念宣傳,形成教育廊道。通過“串”、“聯”、“圍”,將我市的景點、文化自然遺產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資源有效地保護起來,為野生動物棲息、遷徙提供綠色通道。
再次是休閑游憩,將城市零散的旅游景點和景區有效連接,打造綠色旅游線路,方便市民、游客旅游參觀,從而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有是經濟拉動,通過綠道對接人流集散地區,形成經濟廊道。還有交通功能,綠道內主要是步行或騎行,有助于城市構建慢行系統、綠色交通。
此外,從規劃來看,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
中心城區將建8條東西向綠道,12條南北向綠道
根據《濟南市綠道網規劃設計》總體布局,近期將在中心城區修建綠道20條,包括東西向綠道8條,南北向綠道12條。
市城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劉建東告訴記者,中心城區綠道建成后旨在實現以下幾點主要功能:
以玉符河、小清河、大辛河、濟菏高速、中心城南邊界、黃河、北大沙河、東繞城高速綠道圍和形成的兩層綠道網,串聯濟西濕地公園、華山風景區、新東站白泉公園、蟠龍山森林公園、龍洞風景區和濟南國際園博園等大型發展節點。
以西濼河、護城河、廣場西溝、經十路、近郊風景區和龍洞風景區綠道串聯小清河、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護城河、泉城廣場、泉城公園、英雄山、馬鞍山等古城區重要公園節點,接入到外圍綠道網,方便游客游水、賞泉、覽山、品城,推動旅游發展。
以臘山河綠道、濟南西站中軸線綠道的建設帶動西客站片區旅游經濟發展。
以世紀大道、鳳凰路、新東站中軸綠道的建設來帶動東部新城旅游經濟發展。
劉建東說,“綠道的建設,不是哪一個部門說了算,需要的是整個城市的協調和規劃。唯有如此,綠道網才能在整個市域內四通八達,給城市帶來更多的生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