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啟動的“三北”防護林建設,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人工造林工程。現在,“三北”工程的五期建設已經過半,如果將這三十多年間造的林折算成5公里寬的防護林帶,可繞地球赤道1圈半。
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林場
今年10月,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三北”防護林多地區楊樹大面積死亡,并分析了原因,總結了其中的教訓。榆林作為“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重點地區,當年也大量種植楊樹,這些楊樹“衛士”現在是否有死亡的情況?怎樣修復提升低效防護林?如何讓防護林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一問:榆林的楊樹是否有死亡的情況?
時值初冬,行走在榆林市境內的主要道路上,路邊的楊樹上基本沒有什么葉子,也看不出樹是不是還活著。大部分楊樹的樹干都低矮彎曲,像個小老頭蜷縮著身體一樣。
在當地人的帶領下,記者朝榆陽區一處沙地縱深走去,情況基本相同,種了二三十年的楊樹也只有碗口粗,當地人稱這些楊樹為“小老頭樹”,有些楊樹已經死亡。
針對“三北”工程有些地方的楊樹之所以大面積死亡,國家林業局提出這是自然老化現象,因為楊樹的生命大概就是三四十年。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除此之外,造純林,密度大導致的病蟲害抵御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榆林當年造林時,主要是飛播花棒、踏榔等灌木,人工在沙梁上種植沙蒿、沙柳等適生植物,在沙梁底部種植楊樹。據榆林市一位林業工作者介紹,榆林市“三北”工程中部分楊樹確實已經死亡,其原因有兩點:一是老化,這和其他地區的情況相同,楊樹的生命周期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栽種的楊樹現在已經到了更新的時候;二是退化,近些年榆林市部分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楊樹生長所需的水肥供應不足,導致這些楊樹生長狀況不佳、存活周期縮短。
當年造林為什么會選擇闊葉喬木楊樹呢?
“當時榆林沙害嚴重,治沙造林迫在眉睫,只要能在沙地里長得住、擋得住沙的都拿來栽。”這位林業工作者告訴記者,“楊樹是本土樹種,長得快、還能無性繁殖,當時的林業科研能力有限,也無法提供更為優質的品種選擇,種楊樹在當時來說是快速有效的治沙辦法。”
除了楊樹,榆林“三北”工程中還有一些植物品種也有老化退化的現象,防護功能降低。據了解,榆林目前有300多萬畝林地需要改造提升。
二問:怎樣修復提升低效防護林?
曾經的楊樹“衛士”逐漸老化退化,治沙造林成果如何鞏固?
11月8日,在靖邊縣東坑鎮毛團村自家承包治理的沙地里,已經95歲的治沙模范郭成旺自豪地告訴記者:“治沙治了三十多年,你看,明沙再也跑不動了,栽上樹這里就是好地方呀!”
順著他的指引,記者放眼望去,所有的沙丘上都有植被覆蓋,沙柳、花棒、踏榔、旱柳、楊樹等植物將這里的沙丘牢牢地穩定住。在初冬時節滿眼的蒼灰色中,這片林地中跳躍的很多綠色分外明顯。郭成旺的孫子郭建軍說,這些都是他們家從2011年開始栽種的樟子松。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承包的沙地里有一些楊樹和柳樹死了,如果不及時更新改造,很容易出現二次沙化。”郭建軍說,“這幾年我們已經種了1萬多畝樟子松。這些樟子松種植的密度不大,一畝地種27棵,要經過上級林業部門的驗收。”除了種植樟子松,每隔三四年,郭建軍還要在4萬畝承包范圍內對沙柳、紫穗槐、花棒、踏榔等灌木進行平茬復壯,否則這些灌木就會自然枯死。
為了提高“三北”防護林的林分質量,對低效退化防護林進行修復,從2010年起,榆林實施百萬畝樟子松基地建設工程,加快構筑我省北方綠色生態屏障。郭成旺家種植樟子松,就是這項工程的一部分。榆林市林業局副局長謝安鴻告訴記者,目前,榆林市已建成樟子松林130多萬畝,表現良好,成為北方引種樟子松面積最大的地區。
“我們1964年從內蒙古引進樟子松進行試驗,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推廣,它耐寒、耐瘠,針葉林蒸發量小,每年可以生長30厘米—50厘米,生命周期可達百年以上,這些特點都比較適合在榆林沙地種植。”陜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長史社強說。
治沙英雄郭成旺家承包的林地里種上了樟子松
在紅石峽沙地植物園中,記者見到了當年引進試驗的樟子松基地。現在,這些樟子松枝葉伸展,已經長到了十幾二十米高,長勢良好。在推進百萬畝樟子松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榆林市林業局制定了具體的技術規范,比如控制密度、盡量和其他喬木混交等,以此提高樟子松防風固沙的實效性。
“為了提高沙地植物的多樣性,在樟子松引進成功后,省治沙所最近幾年還引進培育了彰武松、班克松、赤松等針葉林品種。”史社強說,“其中彰武松和班克松已經完成了在榆陽、神木等縣區的多點試驗,明年將進行擴大試驗,表現良好將進行推廣種植。”
三問:怎樣讓沙里生出“錢串串”?
現在,“三北”工程的五期已經過半,榆林市造林保存面積由806萬畝增加到了215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3%,沙區林木覆蓋率提高到42.9%,榆林境內的860萬畝流動沙地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榆林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固”的歷史性轉變。
當年,榆林的老百姓是為了生存,被沙害逼得不得不治沙。現在沙治住了,怎樣讓老百姓從治沙中得到經濟效益?
榆林市林業局副局長謝安鴻告訴記者,在“三北”工程的前三期建設中,榆林市主要是造林固沙,給沙地蓋上“粗被子”;四期之后就是從治沙到用沙——有了生態效益,還要追求經濟效益,用經濟樹種為沙地蓋上“細被子”,經過全面提升,再讓這些“細被子”為老百姓生出“錢串串”。
在神木縣錦界鎮溝掌村張應龍的長柄扁桃種植基地里,一到春天,成片的沙地里就是一片桃花嫣然。“長柄扁桃抓沙固土和適應能力很強,存活期長達百余年,一旦成林,能夠長期發揮生態效益。”張應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同時它還是一種木本油料植物,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目前,在張應龍的主持下,長柄扁桃原料已開發出食用油、配方添加油、化妝品基礎油、飼料添加劑等多款產品,吸引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國研究人員研究開發。2014年,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陜西省治沙研究所、西北大學和神木張應龍組建的榆林市沙漠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建立了長柄扁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長柄扁桃進行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
現在,長柄扁桃在榆林市范圍內已經廣泛種植。近幾年,陜西省治沙研究所還從東北引進了大果榛子,現在已經成功掛果,明年通過驗收后可以推廣種植。
專家建議,這些既是生態林又是經濟林的樹種要發揮更大的經濟價值,還需要精細化的管理和配套,需要一系列產業化的開發和投入。只有這樣,才能使其在發揮生態效益的同時,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