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注的為成都市主要濕地點位。資料圖片
錦城湖濕地公園。資料圖片
4月16日,在成都市濕地保護中心的辦公室里,中心主任谷陽正在與高級工程師張詩軍商量“原味生態水治理”技術的推廣。這種目前已經在上海和南京使用了8年的技術,將為成都濕地的水質帶來質的提升。
按照生態濕地的規劃,成都正在完善環城生態區與府南河流域濕地生態環相結合的“生態雙環”。“雙環形成,不僅僅是讓市民在周末多了些去處。”張詩軍看來,這將為成都立起兩道生態屏障,會像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樣,長久地為成都市發揮生態功能。
天府濕地的兩條生態環
人民公園、望江公園、東湖公園……這些環繞在成都中心城區河流周邊的公園,形成了成都市濕地生態內環。作為成都城市內部的綠肺,污水在此清潔,動物在此棲息。它們將雨水調節到地下,改善小范圍的氣候,提供新鮮的空氣。
對于這條生態環,今年成都市將有更多的保護措施。
按照成都市剛剛出臺的水系濕地綠地系統規劃,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東風渠,這七條流經中心城區的支流水系,將采取“絕對生態控制區”和“建設控制區”兩級保護的措施:在絕對生態控制區,主要布置園林綠化,除道路、橋梁、園林建筑小品之外,不進行其他性質的建設;在建設控制區,需對各類建設活動進行嚴格審批,對容積率、綠化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給予控制。“通過這些手段來控制水流的走向、格局、水質、生態環境”,成都市林業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成都市繞城高速的周邊,一條130平方公里的環城生態區也在形成。
2012年,成都啟動打造環城生態區:依托成都現有水系,規劃建設錦城湖、江安湖等6個湖泊;圍繞“六湖”周邊及成華區龍潭片區、錦江區三圣片區布局8片集中水生作物區的“八濕地”——將成都中心城區環抱在一片綠色之中。
如今,錦城湖和白鷺灣濕地已經對外開放,并成為了成都市民休憩的熱點地區,其他點位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