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漢園博會規劃的4.8萬棵植物已完成披綠95%,種植數量相當于環繞著三環線兩圈,整個園區綠化景觀已初顯成效。昨日,園博會建設項目部綠化負責人馮啟國為市民揭秘,如何在垃圾堆及廢棄地上拼出國家級的山水園林。
馮啟國介紹,全園種有各類植物410多種:喬灌木150種,48000余棵;地被、花卉和水生植物260多種,水生及地被播撒面積213萬公頃。北邊杉樹林,南邊竹林,東邊果樹林。荊山上,茶園飄香。楚水邊,四條花溪蜿蜒醉人。
從東西湖金南一路進入園博園,昔日臭氣熏天的垃圾山一經覆土,形成了峰谷相間的荊山,山上的喬灌木錯落有致,煥發生機。荊山北區最高峰的一棵蒼勁的黑松格外醒目,與身邊的泰山石搭配后,頗有迎客松的味道。馮啟國說,園博園內有20多種類似黑松的特選樹,都是一一預審過樹木照片,精選形態最好的入園栽種。
馮啟國介紹,目前園內植物成活率已達到95%以上,對每一株植物工作人員都精心呵護。園博園南入口有一片楠竹,選自咸寧通山縣的竹海中,意在通過展示湖北的竹林,講述鄉愁故事。鑒于之前在武漢安家的楠竹鮮有成活的先例,專家建議,將楠竹攔頭截肢,確保移栽后順利成活。根據多年選苗的經驗,馮啟國提出三個選苗硬性標準:生長環境陽光充足,身高不超過8米,分枝點2米以下,這種竹子養分充足,體格健壯。每一批竹子選出后,當天完成挖苗、運輸、種植,后期經過土壤改良,噴泉保濕等措施精細保護。今年3月,楠竹全都長出新芽子,馮啟國懸著的心總算落地:“現在楠竹已經適應了武漢的水土環境。”
樹苗安家園博園,需要根據身高定好自己的位置,以勾勒出優美的林冠線。馮啟國介紹,工作人員對到場的樹苗,都要進行編號,測量身高,入土栽植。在長江文明館門前佇立著三五排湖北鄉土樹——銀杏樹,這片200棵銀杏林,按照高矮個子樹依次從中央往兩邊排列,畫出塔式林冠線,這些銀杏從當年3月持續至次年5月,林冠線綠了黃、黃了綠,如臨夢境。
據悉,本月底,園區的喬灌木全部栽種完工,正式轉入地被草坪披綠。下月底,整個園博園的披綠工程全部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