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一個城市要建設成一個生態園林城市將是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因此要建設生態園林城市首先要了解城市化的進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在工業革命以前,城市只是一個渺小的單位,它僅僅作為一個人的居住聚集地存在。這時候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模式。人對環境的破壞有限,畢竟良好的環境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生產力。按照福拉斯蒂埃的劃分,此時正處于人類農業文明時期,然后才進入工業文明時期,最后到現在的第三產業文明時期。
當城市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第三產業開始興起,并開始向工業文明挑戰的時候。城市魅力達到高峰,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刺激著城市化的加快。在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時期,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工業污染迅速蔓延,生態環境惡性事件頻繁發生。最著名的就有西方城市八大公害事件。
這時人們開始注意到環境問題!
經過研究,人們發現了城市化和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1.人口城市化通過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態環境壓力。人口城市化通過提高人們消費水平和促使消費結構變化,使人們向環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2.經濟城市化的生態環境脅迫, 改變企業細胞的用地規?;蛘嫉孛芏?,增加生態環境的空間壓力;引起產業結構的變遷,改變對生態環境的作用方式;提升經濟總量,消耗更多資源和能源,增大生態環境的壓力。同時經濟城市化能帶來更多的環保投資,提高人為凈化的能力來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另外,通過政策干預和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使用,污染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從而減輕經濟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壓力。3.城市交通擴張的生態環境脅迫。交通建設引起水土流失和塵土飛揚;交通運輸產生噪音污染;汽車尾氣帶化步伐.高架橋對景觀破壞,產生視覺污染。城市交通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空間壓力;交通擴張刺激車輛增加,增大汽車尾氣污染強度;交通擴張對城市化產生節奏性的促進和限制使城市化的生態環境效應表現出一定的時空耦合節律。。4.生態環境惡化對城市化的影響:降低居住環境的舒適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礙城市化。降低投資環境競爭力、排斥企業資本,減緩城市化。通過政策干預影響企業選址,限制城市化。通過降低生態環境要素的支撐能力,抑制城市化。通過災害性事件影響城市化。通過降低經濟增速,放慢城市脅迫機制正是這樣兩種相反力量交互作用下進行的
通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能源消耗和交通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脅迫;反過來,生態環境又通過人口驅逐、資本排斥、資金爭奪和政策干預對城市發展產生約束。在這一脅迫約束機制作用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就是事情在變好之前可能不得不經歷一個更糟糕的過程(在現代經濟增長的初期,資源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地位,這類產業一般污染比較嚴重,尤其在經濟起步之初,因為清潔技術缺乏,環境意識淡薄,環境污染隨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嚴重;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清潔型技術得到發展和推廣,環境污染也就隨之逐漸減輕。環境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正是對這一發展過程的映射。)尤其是當信息產業能夠代替一部分資源后。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已經開始穩步向生態園林城市前進了。
理想的生態園林城市在現實中是很少見的。在城市化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之間必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如何調節這些矛盾,并在現有的城市化體系中加入綠化,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系統,是當代園林工作著應當做的主要工作。
提起生態城市,公眾很快會想到素有“花園城市”之稱的新加坡。1965年獨立的新加坡,在建國初期引入“花園城市”的理念,通過不懈的實施,向世人展示了其熱帶城市的風采,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格,為居住在那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高質量的生活環境。然而新加坡只有一個,這是由于它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其他一些綜合因素決定了其只需要發展第三產業就能滿足國民的需求,因此它的城市化進程跳過了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就幾乎沒對環境造成什么破壞。鑒與此,想照搬新加坡的經驗,可行性太差。
要構建一個生態園林城市必然會與很多經濟利益發生沖突,除了個別城市外,一般的選擇都是保護經濟利益。沒辦法,這就是城市!當城市開始發展的時候,它就變得不生態了。城市就是城市,當它還以經濟發展為目的時候就隨它去吧。在市區寸土寸金的地面上誰會讓你去搞綠化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城市圈起來,使其停止外擴,以保護更多的未被破壞的環境。同時城市不再外擴也將刺激城市產業開始優化組合,城市建筑結構開始向垂直方向上發展。就想現在上海所做的一樣,建照七個森林公園將城市圈起來。
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工業的發展功不可抹。當第三產業逐步取代一些工業,一些工業企業更新換代的時候,工業廢棄地出現了。在城市的發展歷史中,這些工業設施具有功不可沒的歷史地位,它們往往見證著一個城市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歷史進程。從20世紀6o年代起人們已開始爭論工業時代的遺留物是保留還是鏟除。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學者和政府機構就明確認為這些產業類地段是歷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紀初的工業區規定為歷史遺產。20世紀80年代隨著許多城市對這些地區、地段改造和更新,開發實踐的成功與失敗引起了更多的關注和研究,城市傳統工業建筑和遺址已被認為是城市的一種特殊語言。城市的這些傳統工業基地乃是非傳統的城市景觀,是一種工業景觀,對這些工業廢棄地的開發再不能一鏟了之,不僅要考慮其經濟效益,更重要的要考慮其歷史文化價值。20世紀90年代城市的更新產生了更多的不活躍的城市內部空間,其中包括衰退的產業類地段,這些工業廢棄地的再開發在當今已成為全球性的普遍關注的問題,在1996年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19屆世界建協大會上專門作為一個分會題進行討論:“我們提議第四種類別與歷史時間相關。大城市的文化經驗是由一種人文構成的,其中一場所在經歷了歷史而得以維持其意義,這一點不可予以低估”雖然這里指的是模糊地段的一種,但是由此可見,對這些地區的再開發,尊重工業文化的歷史價值已是必然趨勢。
同時大城市的生活節奏不允許工業廢棄地成為綠化。城市人大多有著生活壓力,在心理上,他們更多的習慣于建筑的直白,如果在某一天,眼前突然出現一片綠化景觀來,不知道多少人會出現上班遲到!風景優美的地方容易使人心理松懈,這類景觀通常不適合出現在生活節奏高的市區。。
顯然,工業廢棄地是當代園林工作者展示才華的地方。一代代的大師從這些工業廢棄地中走出來。在西方,對工業廢棄地進行更新、改造的實例,較早的是1863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紹蒙公園。它將一座廢棄的石灰石采石場和垃圾填埋場,改造為風景式園林。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傳統工業的衰退、環境意識的加強及環保運動的高漲,工業廢棄地的更新與改造項目逐漸增多,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態和生物技術的成果,也為工業廢棄地的改造提供了技術保證。1972年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德國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中的一系列項目,德國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德國地區露天礦區生態恢復,美國波士頓海岸水泥總廠及其周邊環境改造,美國丹佛市污水廠公園等。在中國,廣東中山市2002完成的歧江公園是國內工業廢棄地更新改造的一個成功案例。
生態園林城市具有無界性。生態園林從客觀上打破了城市園林綠化的狹隘小圈子、小范圍的概念,在范圍上遠遠超過局限于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傳統觀念,它還涉及到社會單位綠化、城市郊區森林、農田林網等所有能起到調節城市生態環境的綠色植物群落.實行城市大環境一體化綠化建設.實現綠化改善和提高生態環境戰略目標.形成“點、線、面、網、片” 的生態園林體系.逐步向國土治理,使園林綠化建設成為人類環境工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體系。
在用地緊張的城市里,發展垂直綠化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并以廣泛應用。早在城市田園理論提出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城市中心去建筑應向垂直方向上發展,其他居住地分散的向四周蔓延。在城市中心區,用現在材料堆積的建筑,代表著城市的生活節奏。而周圍的區域將是廣泛應用垂直綠化的場所。墻壁的垂直綠化,窗口和陽臺的綠化,圍墻和欄蓬的綠化,綠廊和綠門的綠化,斜坡的綠化等垂直綠化將為城市帶來快速,占用空間小,同時還能增添建筑造型的園林景色。
生態園林城市的無界性還體現在其與周圍環境的結合。隨著污染工廠的搬遷,城市有車一族的外遷。在城市周邊必然會有衛星城市出現。因這些小城市只是作為附庸的衛星城存在,因此中心城市可以對其進行嚴格的規劃。使他們成為生態園林城市組成部分。最終將城市,衛星城及其城市之間的綠地有機的結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個復雜而完整的生態系統。
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種的進化,一個完整的擁有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園林城市將會逐步完善。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