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態規劃 » 正文

      淺談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13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生態環境脆弱, 人均資源不足, 加之違反生態規律, 濫用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生態環境脆弱, 人均資源不足, 加之違反生態規律, 濫用資源, 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的尖銳矛盾。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環境, 重建生態平衡, 才能協調社會、經濟與生態的關系,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永共。
            關鍵詞: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ng Yaozong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zoology is weak, resource of average per capita is insufficient, together with violates zoology law, misuse of resource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tradiction. only adhere to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rebuild ecological balance, to coordinat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relations, realize person and natural harmonious permanent total.
      Key words: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如今,中國成了世界上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雖然我國政府提出了“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戰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國的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主要表現如下:
            (1)水資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機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據統計, 全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的110個重點河段中,屬4類和5類水體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并呈進一步惡化的趨勢。一些地區的飲用水源受到嚴重污染,對人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與日俱增,工業廢棄物累計堆積量已超過66億噸,占地超過5萬公頃,使200多個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
            (3)海水污染。我國近岸海域海水污染嚴重,近海環境狀況總體較差,海洋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氣污染。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足1%。
            (5)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區遍布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最嚴重的長沙、南昌等測得的PH值曾達到2.9。
       
            一、生態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環境整體及其各組成要素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生態環境提供人類話動不可缺少的各種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的物質基礎,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作為一定社會主體的人以及人的生產勞動, 總要有一定空間和各種物質的、能量的資源,只有勞動向自然界結合, 才能創造財富, 才能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提供保證。大自然慷慨地提供給我們生態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2.生態環境具有自凈功能。環境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進行消納和同化即環境自凈功能或環境容量。土地、江河、森林、礦藏等是自然界給予人類的資源, 但自然界不能賜給人類產品。正如列寧所說, “世界不會滿足人, 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經濟活動在提供給人們所需產品的同時, 也會產生一些副產品。限于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 這些副產品一時不能被利用而被排入環境,成為廢棄物。環境通過各種各樣的物理、化學、生化、生物反應來消納、稀釋、轉化這些廢棄物, 體現了環境的自凈作用如果環境不具備這種自凈功能, 人類將無法生存。
            3.環境為人類提供舒適性環境的精神享受。環境不僅能為經濟活動提供物質資源, 還能滿足人們對舒適性的要求。陽光、空氣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和潔凈的水是工農業生產必備條件, 也是人們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全世界有許多優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征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優美舒適的環境使人們心情輕松, 精神愉快, 有利于提高人體素質, 更有效地工作經濟越增長, 對于環境舒適性的要求就越高。
            4.生態環境通過對社會生產以及對社會各方面的要求, 對社會的發展起加速和延緩的作用。當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協調時, 就會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反之, 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自然環境對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 是重要的資源和財富相反, 環境保護好了, 就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 就有可能水遠利用這些資源, 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與此同時, 保護自然環境需要經濟發展, 只有發展才能創造出包括適宜的環境在內的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實行生態環境補償政策對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是有效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恢復重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1.實施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是實現我國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為“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利用的資源基礎”,然而由于我國人口多,資源人均占用量本來就少,又加之長期粗放式的管理,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消耗量大,導致資源枯竭、生態退化、環境惡化。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必須要進一步強化環境監督,建立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與補償機制,確保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可承受范圍之內,以適應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可以積累大量的生態環境保護資金
            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可以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穩固的資金來源,積累一定的環保資金。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是一種環境經濟刺激手段,是建立國家宏觀控制生態環境系統機制的關鍵。通過增值資金的投入和反饋機制,可以更好地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
            3.促進生態破壞的恢復治理
            通過實施生態環境補償政策,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的企業落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地區。在生態環境補償費的使用上,在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基金的前提下,以統一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規劃為依據,統一組織,集中使用,突出重點,以求用最小的資金達到最佳的恢復治理效果。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重建”的傳統發展之路,堅持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通過實施生態環境補償,一方面加強了環境保護部門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另一方面,也強化了資源開發部門的環境意識,促使其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
       
            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速發展是我國的第一要務, 但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應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人類社會經過無數次慘痛的教訓后作出的理性選擇, 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它要求既發展經濟,又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決不“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沙掷m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聯系又有不同,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保護。無論從全球范圍,還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當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面對我國生態環境存在的諸多問題,除了做好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如加大宣傳、完善法制、加強監管、搞好計劃生育、建設生態工程外,還可拓寬思路,進行如下嘗試:
            一是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緩解我國的干旱缺水問題。我國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整個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干旱缺水十分嚴重。應對這一問題,按照常規做法,主要靠修水庫、建調水工程,但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建設節水型社會,不只是倡導人民群眾節約用水,或用行政的辦法強制節水,主要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如在黃河流域,可由政府作中介,對灌區進行節水改造, 把節約的水量有償轉讓給資金雄厚的企業。這樣可使水資源利用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從而有效地解決干旱地區工業發展用水問題。
            二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 解決我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速的問題。大自然生態是自我平衡的。人為地對其干預,往往適得其反,造成破壞。如果人不去傷害它,給它提供休息的機會,大自然就會自我修復。為此,我們可采取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禁柴、淤地壩、修水利、小水電代燃料等措施幫助大自然進行自我修復。如在黃土高原地區可開展以淤地壩建設為重點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有效攔截泥沙、淤地種糧,為封育保護、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創造條件; 在水資源較豐富的地方加強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建設工程解決農用能源問題,減少對森林、植被的砍伐,讓大自然自我恢復,保持水土,緩解荒漠化加速問題。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 緩解我國的水和空氣污染問題。我國被冠作“世界工廠”。近年來,制造業突飛猛進,給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也帶來了水和空氣的嚴重污染。既要實現經濟增長,又不至于污染環境;目前,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是一條較好的路子。即圍繞經濟增效這個中心,把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融合起來, 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取得經濟發展優勢, 依靠經濟發展為生態環境提供保護和支持, 最終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四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緩解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合為一體的生態經濟。它一反傳統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式的單向流動,實現資源→產品→廢物利用(資源)”的良性循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但經濟增長基本上走的是傳統的、粗放型的發展路子。這種增長模式主要是靠資源、投資和勞動力的擴張實現的,與經濟的高增長相伴隨的是高消耗、高浪費和高污染。面對自然資源不斷減少和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現實,再走這條老路,很難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所以,發展循環經濟值得提倡。具體是掌握變“廢”為“寶”的技術,建立廢物利用的中介組織。企業間互通信息,加強合作,使一企業生產后拋棄的廢物變成另一企業穩定的生產原料, 這樣既可大大節省企業的生產成本,實現互利、雙贏,又可消除廢物造成的污染,達到一舉多得的收效。
            總之,“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地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條件。迄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可持續發展是必要的戰略選擇。我們必須尊重自然,切實解決好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 把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權力平等地分給當代人和我們的后世子孫。
       
            參考文獻:
            [1] 嚴會超 ,吳文良.試論生態環境補償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實行生態環境補償政策對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2] 萬運新.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0.2(總126 期)------摘要,總結.
            [3] 左小平.保護峨態妹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商業研究.2002/09(上半月版) 總第253期------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4] 高紅衛,高陽.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的思考.(百度文庫)
            [5] 李克國.生態環境補償政策的理論與實踐.環境科學動態。2000(2):8- l1.

            來源:網絡  作者:王宗耀
       
       
       
       
      [ 論文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論文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