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畢業論文 » 正文

      也述“海派園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12  
      摘要:最近,《綠筆采風》發起了關于海派園林的學術討論,海上園林專家紛紛響應,宏論爭妍,我們雖知之不多,也忍不住來參與議
            摘要:最近,《綠筆采風》發起了關于"海派園林"的學術討論,"海上"園林專家紛紛響應,宏論爭妍,我們雖知之不多,也忍不住來參與議論。 
            關鍵詞:海派 園林 
        
            最近,《綠筆采風》發起了關于"海派園林"的學術討論,"海上"園林專家紛紛響應,宏論爭妍,我們雖知之不多,也忍不住來參與議論。
       
            一、由來和發展
       
        上海自1267年(元至元4年,南宋咸淳3年)建鎮,1292年(元至元28年)設縣、1842年(清道光年間)開2埠以來,數百年的經濟推動和中外文化的交融、積累,產生了五光十色的"海派文化"。最早提出的是"海上畫派",以后是"海派京劇"等。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文化界的"京派"與"海派"論戰,使魯迅先生在上海寫出了《"京派"與"海派"》這篇著名的雜文。海派文化隨著上海的發展而發展。
       
        海派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流派,有繼承、有創新、有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流派。海派園林是海派文化的一員,是豐富多彩、不斷創新的"海上"文化的表現。
       
        明嘉靖(1522-1566年)上海筑城時,城內有園林數十座,有文獻可考的有20座。到1843年開辟租界后,西式園林傳入,光緒14年(1868年)建外灘公園(今黃浦公園),后又建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還有"張園"這類西式宅園,直到如今還保留有許多西式宅園、庭園。這種華洋雜處的園林,這種自然和必然的融合、復合,已開創了"海派園林"。
       
        建國后上海的公共綠地發展迅速,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園林呈現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趨勢,園林的形式已現代化,海派園林又得到了充分的發展。1996年程緒珂教授著文提出"創建海派公園,迎接21世紀",而今,海派園林不斷呈現出更新、更美、更豐富多彩的風格,為上海創建生態城市作出了貢獻。
       
            二、風格與內涵
       
        上海自設縣后的數百年間,一直是中國南方的一個經濟、貿易、外交重鎮,而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毫無地位的區區小縣。所以它受中國正統的傳統文化制約比其它地方小得多,故有"滬自西人來之前,其禮已亡。……雖有一、二守禮之儒,亦難救正"(清.韜《瀛儒雜志》)之說。擬在開埠后上海的地方文化,就有非正統性、商業性、兼容性的特點。隨著商業的繁榮、經濟的飛躍,促?quot;海派文化"的大發展。
       
        海派文化是商業文化,重功利,講實效、求時尚,是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反映在建筑上,成"萬國博覽會",表現在園林上,則中西園林各式俱全。
       
        上海的園林,除傳統的中國文士園(寫意山水園),如豫園、古漪園等外,開埠后就出現了新型的私園,如張園、中西合璧的愛儷園(哈同花園)等。又建造了公共園林,如外灘公園、法國公園、兆豐公園等,還有東安公園等以文士園為基調的海派園林,仿古而創新的豫園東園(陳從周1987年設計),直到如今大規模新建的各類城市綠地,雖五色紛呈,但均具有重功利、講實效、求時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內涵。
       
        當今,上海的園林已由傳統園林擴展為城市綠化和大地景觀的更大、更高層次。
       
        海派園林的形式與內涵既豐富多彩,又有一定的原則。概括地說,即"有則無式"。"有則",即海派園林是遵守著一定原則的,其原則,筆者以為主要有4個方面:
       
            1.歷史發展: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傳統和現代園林的精華,推進城市綠化和大地生態景觀的發展。
         
            2.文化內涵:符合中西兼融的文化,有現代園林風貌。
       
            3.生態效應:以環、楔、廊、園、片等組成的城鄉一體化園林綠地系統,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4.開放創新:上海是商業經濟城市,更是國際化大都市,因此,城市園林以滿足廣大市民、中外賓客和城市環境多方面不斷提高的功能要求為目的,重實際、重效益、勇于開放、不斷創新。
       
        "無式",即無固定不變的形式,百花齊放,不拘一格,"百川異源、皆歸于海"。但并非是古今中外園林的隨意拼湊和堆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上不斷創新,通過干博采眾長,通過創新、發展,形成更符合上海這個要發展成為國際型生態城市需要的新園林。
       
        海派園林如今已遍地開花,且不說一批大公園、大綠地,僅就東安公園、臨沂公園這2個小公園來看,海派園林的特色也得以充分的顯示。東安公園以文士園為基礎擴大為公園,以粉墻、樹叢隔出種種空間,中西風格巧妙結合的大小鋪裝,為游客活動提供了方便。區區之水錯落有致,大片草坪配置協調,方方面面表現出一座海派中式公園。至于名不見經傳的浦東臨沂公園,面積雖小,然設計流暢,不僅植物種類豐富,且群落結構合理,四季景觀優美。少量中西式園林建筑恰當地點綴其間,好一個自然式的地區海派園林。
       
        筆者認為,作為一個中國國際性大都市,確實應該有上海特色的海派園林(Shanghai Sty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當前應在明確海派園林的標識中總結出更明確的內涵和發展要求,促進海派園林水平的提高,為建設我國現代園林作出奉獻。
       
            三、展望
       
        海派園林的前期是自發成長的,而"海派園林"一詞的提出則標志著海派園林已趨成熟。現海派園林正由純休憩型轉向休閑、景觀、生態綜合型,這是海派園林求新、兼容的必然結果,它必將使海派園林不斷以更新的面貌出現。
       
        隨著大上海的發展,必然不斷促進海派園林的前進。而海派園林的創新、發展、也更推進了大上海的發展和提高上海的文化品位、豐富海上文化的內涵。
       
        另外,上海是全國的上海,海派園林也是中國現代園林的重要流派。我們當進一步應用自我的和國內外的經驗經驗和理論來充實、提高海派園林,使海派園林茁壯成長,發揚光大。
       
             來源:網絡    作者:趙景逵 陳爾鶴 陳新
       
       
      [ 論文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論文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