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典式園林受到世界的歡迎,歐美各國紛紛引進,其中也包括了我國的古典式園林建筑。近年來,由于世界人口劇增,城市和工業飛速發展,環境遭到污染,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因而園林建設強調綠化,強調植物造景。在這種形勢下,有人提出,我國的古典園林中建筑的比例太大,這是一大缺點。
我認為,這要從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來分析,從歷史的角度來評論。我國一向人口較多,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還是從清朝后期開始,特別是解放以后的年代。我國古代,自然界和城市的生態環境還可以。唐朝長安是“渭城朝雨挹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皇宮內苑也有“寒食東風御柳斜”。洛陽更是名園林立,踏春賞花,蔚然成風,“垂揚紫陌洛城東,今年花勝去年紅”。從電影“城南舊事”來看,清末民初的北京城,還有許多野草叢生的地方,呻吟然是小說和電影,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可以認為,這是當時北京的一個側面的寫照,不存在什么城市污染和生態環境問題。我國古代的造園,主要是塑造美的藝術形象。我國的造園傳統,對待園林中的花草樹木,一般是種植、養護和配置,不加修剪,綠化是園林的底色和基調,對園林景觀起烘染與襯托的作用,園林的藝術造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假山的堆疊和建筑的式樣來構成。這是我國古代園林中建筑比例較大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我國古代的園林,不單純是為了游覽和觀賞,還要具備多種功能,來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皇家園林,如北京頤和園中有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寢宮,承德的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避暑的離宮,除了要住,還要處理朝政,召見臣下,舉行宴會等等。這一切都有許多儀注和侍從,也要占用一些建筑。
私家園林:有宮宦園林,如上海的豫園,揚州的何園;有富商園林,如歷史上洛陽的金谷園,無錫市的梅園;有寺廟園林,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名山和風景區;有文人庭園,如蘇州的網師園和滄浪亭等。私家園林大多跟住宅在一起,如果有遠道而來的親友,就在園中找一處房屋安置。文人的庭園,里面往往有文人的書齋,時而召三五好友,飲酒賦詩,品茶賞花,如南京時姜白石在范石湖那里,賦了“暗香”“疏影”兩首著名的宋詞。
現在布置園林,在藝術上是塑造美的景觀,在科學上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凈化空氣,著重于城市綠化,要減少園林中的建筑占地面積,擴大綠化面積。這不等于說,建筑在園林中就不重要了,建筑仍然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功能上,可以讓游人駐足休息,躲避烈日風雨;在藝術形象上,跟山水花木共同來構成園林景觀,占地面積雖小,卻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山上的一座小亭,湖邊的一處水榭,院中的幾曲回廊,跨河的一條小橋,都增添了園林景觀的情趣。園林的藝術風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園林建筑的風格。
我國園林建筑的式樣豐富多彩,形象生動。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其他國家所無法相比的。園林建筑的種類有:廳、館、軒、樓、閣、亭、臺、廊、榭、坊、橋等等。每一種建筑都有許多變化。如亭:有三角、四角、六角、八角、圓頂、重檐、半亭、雙亭等等。廊有通向建筑的游廊,建筑外側的走廊,直的長廊、曲折的回廊、水廊、爬山廊、疊落廊、較封閉的廊、較敞開的廊等等。所處的位置,可以在湖中、可以在山上、可以在平地、可以在岸邊,非常靈活。
園林藝術和園林建筑的發展,我國和西方不同,西方一開始就深受幾何學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如園林中的路是直的,草坪是平的,大多呈矩形、三角形或圓形等幾何形態;園林的布局采用中軸對稱或中心對稱的形式,比較規整;綠籬修剪得又齊又直,樹被修剪成球狀或圓錐狀。西方的建筑,屋頂是平面,有傾斜的,也有水平的,此外就是球狀的穹窿,棱椎體的歌德尖頂;文藝復興時代的馬洛克風格采用較多的曲線與曲面,到近代出現非球狀的薄殼曲面,這是從歐幾里緒發展到笛卡爾,仍然屬于幾何學的范疇;現代的懸索結構、張網結構和充氣結構,形象比較自然,大多是臨時性建筑,如展覽館等。
總的來講,還是方匣子占主導地位,數量最多,連他們自己也講這是“支柱架起的白盒子”(賴特評論柯布西埃的沙沃伊別墅),還有就是抽屜式和圓筒式。這樣的建筑雖然高大,總不能呈現出“仙山樓閣”“瓊樓玉宇”的藝術形象。設計得好的顯得典雅別致,簡潔大方,設計得不好,就有些刻板、生硬和單調。難怪他們看到了我國的古典建筑,覺得別開生面,發出了要加強保護的呼聲,這呼聲往往比我們自己還要強烈。
我國的園林藝術和園林建筑,很少受到幾何學的影響,崇尚自然的形象,盡管這自然的形象經過了人為布置以后,多少帶上些主觀的色彩。我國古代的苑和囿,多是把自然界的風景區圍合而成,適當加以點綴和布置,種植花草樹木,放養動物。即使是人工堆疊的假山,也是仿效自然界的形象。不搞平整的草坪,不搞幾何形狀的水池,不搞中軸對稱或中心對稱的規整式布局。故宮是中軸對稱的,而中南海、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都不是中軸對稱的。有時為了表現皇家的氣派,局部采用中軸對稱的形式,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私家園林幾乎沒有規整式的布局。
園中的河岸與道路隨地勢而高下曲折,園中的花草樹木,也不加修剪,追求本身長成的自然形象。園林建筑的屋頂,大多不是平面而是曲面,近中部屋脊處較陡,屋檐處較平,屋檐超出外墻,室內仍有較好的通風與采光,屋檐下面的空間,銜接了室內與室外兩部分,起過渡的作用。幾條垂脊也是曲線,翼角上翹,形象生動。這些曲面和曲線的設計和建造,是從我國的傳統結構和主人的審美觀出發,象畫家畫線條一樣,跟本沒有考慮它的幾何特征和數學方程。這樣的建筑,形象自然,藝術性較強,適宜于用來構成園林景觀。建筑的色彩,一種是紅墻綠瓦,金碧輝煌。這種色彩不宜用于現代城市中大面積、大體量的建筑,可是用來占綴園林和風景區,卻非常艷麗,“萬綠叢中一點紅”,好象美人身上佩戴的首飾,引人注目。還有一種是青色、灰色、紫檀色和白底里邊等樸素的色彩,大多用在江南一帶的文人庭園,顯得格外幽雅,也有其可取之處。我國古典式園林的藝術形象,跟園林建筑的藝術形象是分不開的。
我國的古典園林建筑分南北兩種類型,有明顯的差別,這跟當地的氣候有關。北方的氣候寒冷干燥、風力較大,因此北方的園林建筑相對于體量來講,高度偏低。
皇家的園林建筑要表現氣派,往往用放大體量來達到一定的高度。建筑的結構,粗壯墩實,能夠抗御較強的風力。墻壁較厚,門窗較小,適應寒冷的氣候,從而室內和室外空間的相互滲透性較差,宜于較大的園林,不宜于較小的園林。建筑的形象比較呆板,藝術性較差。皇家的園林建筑,大多采用鮮艷的色彩,華麗的裝飾,來彌補本身藝術形象的缺陷。南方一帶,氣候溫暖潮濕,風力較小,因此南方的古典園林建筑,輕巧靈活,通透雅致,翼角纖細,向上高翹,要在北方,很容易被風吹折。建筑開敞,門窗較大,室內和室外空間的相互滲透性較強,能夠在較小的空間內布置較多的層次,適宜于布置小型的文人庭園。南方的古典園林建筑,大多在建筑本身的形象上力求變化,作出美的藝術造型、僅僅亭子、門、窗就有許多式樣,很少需要鮮艷的色彩和附加的裝飾來取得美的效果。顯示出幽雅別致的情調。另一方面,現存的北方園林,大多是皇家園林。這此園林的建筑,要按照皇安的體制,顯示皇家的氣派,不敢逾矩。我國的古典建筑通過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已經趨向程式化和規格化,出現了《營造法式》和營造尺,皇家建筑還有專門制造建筑構件的部門,如北京的琉璃廠
程式化和規格化既是建筑學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標志,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建筑藝術形象的發展與變化。這種束縛特別表現在宮殿和寺廟等正規的建筑上,也影響了皇家的園林建筑。南方的私家園林,主人大多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造園時往往是身居閑職,或已經“退歸林下”,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考慮園林的布置,對園林的藝術形象起較大的作用,所謂“三分匠、七分主人”。承辦的工匠也敢于向主人提出大膽的設想、別出心裁的結構,沒有什么顧慮。所以南方的私家園林,呈現出較多奇特的布局和奇特的建筑,發揮出較大的創造性。西湖的三角亭,獅子林的扇子亭,網師園的半亭,要是放在皇家園林中,會有失體統的。皇家所要表現的是富麗堂皇,文人所追求的是幽靜雅致,兩者的出發點不同,所形成的風格也不同,有些帝王如清朝的康熙、乾隆也追慕風雅,可是和文人之間還是存在差別。形成南北園林建筑的不同風格,既受到南北地區自然條件的影響,也受到園主的藝術修養和思想情趣的影響,可以說“園如其人”。
作者:景觀英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