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證監會發審委召開兩場發審會,審核3家IPO企業,其中2家成功過會。至此,整個7月份發審委審核19家IPO企業(不包括取消審核企業),13家成功過會,過會率約為68%。在19家企業中,有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上會,5家被否,2家成功過會,過會率僅為28.57%。
中信建投執行委員會委員、保薦業務負責人劉乃生7月31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7月份上會的IPO企業數量有所增多,表面上看過會率有一定提高,但個人覺得并不意味著出現了什么明顯的變化,這仍是大發審委常態化IPO審核的具體體現。短周期過會率略高一些,只能說明近期IPO企業比較符合條件,在法律、財務、內部治理等層面的規范性比較高。”
“短期過會率上升不能證實IPO過會加速,短期波動屬于正常現象。”劉乃生表示。
另有市場人士分析稱,自大發審委開始工作以來,尤其是今年3月份以來,券商不斷總結和提煉大發審委審核關注重點,以此為基礎,保薦IPO項目質量正在得到普遍提升,這意味著IPO項目進入自主提升階段。
《證券日報》記者6月份獲悉,監管層正系統地總結多年積累的審核經驗,完善發行審核的關注要點和標準,待成熟后將以適當形式對市場公布。
“7月份以來,發審委審核有所提速,從月度數據比較來看,每周上會企業由原來的預計安排2家至3家增至5家,審核通過率也達到68%,這意味著穩定健康的發審節奏正在逐步建立。”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這一現象說明IPO審核的內外部環境均在轉好,IPO‘堰塞湖’現象正在得到有效緩解,一個相對健康的融資環境逐步建立。”陳靂表示,從內部環境看,新發審委在專業人才配備、任期等方面進行了微調,匹配更加特色和更加復雜的上市公司融資需求,保證了審核速度和審核質量;從外部環境看,嚴格的監管制度和階段性的低通過率在施行初期倒逼企業重新進行自查,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提交IPO材料的企業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反過來對發審委而言,其發審效率也會有所提高。
“在審核企業進度和數量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不變的是從嚴的、全面的、綜合的審核標準。這是在整個資本市場嚴監管、防風險、鼓勵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的大環境下做出的必然選擇。”陳靂表示,發審委通過完善機制,對財務質量不符合要求的擬上市公司進行嚴格考察,對質量高的則加快上市節奏,通過守好資本市場入口,有效提升A股市場直接融資的規模和質量。
陳靂建議,擬IPO企業首先應做好自查工作,確認自身經營財務指標滿足上市的基本要求,經營理念和持續經營戰略符合國家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選擇勤勉盡責的規模券商進行材料準備和上市輔導等籌備工作,進一步完善自身各項指標,在自身質量過硬和專業金融中介機構的輔佐下,爭取縮短上市籌備時間。
中信建投執行委員會委員、保薦業務負責人劉乃生7月31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7月份上會的IPO企業數量有所增多,表面上看過會率有一定提高,但個人覺得并不意味著出現了什么明顯的變化,這仍是大發審委常態化IPO審核的具體體現。短周期過會率略高一些,只能說明近期IPO企業比較符合條件,在法律、財務、內部治理等層面的規范性比較高。”
“短期過會率上升不能證實IPO過會加速,短期波動屬于正常現象。”劉乃生表示。
另有市場人士分析稱,自大發審委開始工作以來,尤其是今年3月份以來,券商不斷總結和提煉大發審委審核關注重點,以此為基礎,保薦IPO項目質量正在得到普遍提升,這意味著IPO項目進入自主提升階段。
《證券日報》記者6月份獲悉,監管層正系統地總結多年積累的審核經驗,完善發行審核的關注要點和標準,待成熟后將以適當形式對市場公布。
“7月份以來,發審委審核有所提速,從月度數據比較來看,每周上會企業由原來的預計安排2家至3家增至5家,審核通過率也達到68%,這意味著穩定健康的發審節奏正在逐步建立。”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這一現象說明IPO審核的內外部環境均在轉好,IPO‘堰塞湖’現象正在得到有效緩解,一個相對健康的融資環境逐步建立。”陳靂表示,從內部環境看,新發審委在專業人才配備、任期等方面進行了微調,匹配更加特色和更加復雜的上市公司融資需求,保證了審核速度和審核質量;從外部環境看,嚴格的監管制度和階段性的低通過率在施行初期倒逼企業重新進行自查,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提交IPO材料的企業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反過來對發審委而言,其發審效率也會有所提高。
“在審核企業進度和數量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不變的是從嚴的、全面的、綜合的審核標準。這是在整個資本市場嚴監管、防風險、鼓勵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的大環境下做出的必然選擇。”陳靂表示,發審委通過完善機制,對財務質量不符合要求的擬上市公司進行嚴格考察,對質量高的則加快上市節奏,通過守好資本市場入口,有效提升A股市場直接融資的規模和質量。
陳靂建議,擬IPO企業首先應做好自查工作,確認自身經營財務指標滿足上市的基本要求,經營理念和持續經營戰略符合國家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選擇勤勉盡責的規模券商進行材料準備和上市輔導等籌備工作,進一步完善自身各項指標,在自身質量過硬和專業金融中介機構的輔佐下,爭取縮短上市籌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