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隨著上證指數報收一根小陽線,2018年A股行情宣告收官。三大股指年線全部收跌,上證指數全年下跌24.59%,深證成指全年下跌34.42%,創業板指全年下跌28.65%。
剔除年內上市的次新股和已退市公司,滬深兩市3464只個股中,有3239只全年股價收跌,占比93.50%,其中,年線跌幅超過40%的個股達到1197只。
縱觀全年,藍籌板塊沖高回落成為拖累股指走低的重要因素,但其中龍頭品種的抗跌表現仍然值得關注。另外,國產芯片、5G等新經濟題材輪番爆發,在一絲寒意中孕育著勃勃希望。
藍籌板塊高位退潮
藍籌股今年的市場表現詮釋了不得貪勝的重要性。
2017年年末至2018年初,上證50指數走出一波19連漲,創下該指數歷史紀錄。在此期間,各方資金主動或被動地抱團涌入少數幾只大藍籌品種,推升上證50單日成交額從去年年末的約400億元暴增至1200億元以上。
由此帶來的結構性分化愈演愈烈。
數據顯示,上證指數2018年1月累計上漲5.25%,但兩市有超過70%的個股同期出現下跌,部分中小市值個股盤面流動性趨于枯竭。
藍籌股如此瘋漲態勢顯然難以持續。在部分大體量資金率先了結之后,藍籌板塊紛紛見頂回落。1月29日,上證指數定格全年最高點3587.03點后轉入下跌,短短10個交易日跌去12%,年線由紅翻綠,為此后的低迷表現埋下伏筆。
截至全年收官,上證50指數幾乎以最低點報收,年線下跌19.83%,從1月份高點回撤1293.93點,單日成交額回落至300億元附近。成分股中,三六零、三安光電、洛陽鉬業等年線跌幅超過40%。
有一項數據或許能夠反映資金在藍籌股中的操作路徑。
今年年初,代表著高風險偏好資金情緒的兩市融資余額快速攀升,從去年年末的10218億元升至1月30日最高10784億元,增量資金買入標的直指領漲的大藍籌品種,興業銀行、中國平安等在此期間融資凈買入額高達40億元以上。
2月之后,藍籌股紛紛大幅回調,兩市融資余額起初降幅并不明顯,圍繞1萬億元關口上下波動。
7月至10月,隨著藍籌股跌幅進一步擴大,杠桿資金終于只得繳械投降,兩市融資余額在短短3個月內從9700億元驟降至7600億元。個股方面,2月至今,興業銀行、中國平安、京東方A等均出現50億元以上融資凈償還。
消費龍頭仍顯強勢
大消費板塊在經歷了2016年至2017年的結構性牛市后,今年跟隨大盤指數高位回調。以申萬行業劃分,食品飲料行業今年整體回落17.48%,家用電器行業回落31.45%,醫藥生物行業回落27.32%。
值得關注的是,多家消費行業龍頭公司今年股價明顯抗跌,顯示主力資金依舊認可其白馬成色,消費行業“以龍為首”的選股策略依然適用。
食品飲料行業中,醬腌菜龍頭涪陵榨菜今年股價保持高位運行,年線錄得29.51%漲幅,跑贏超過98%的A股公司。
財報顯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23億元,同比大增72.16%。旗下主力產品近年來多次提價,機構分析認為,公司構筑了渠道和原料護城河,擁有行業定價權,量價齊升趨勢有望持續。
此外,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今年股價上漲29.62%,堅果炒貨龍頭洽洽食品今年股價上漲23.02%。
醫藥生物行業今年可謂一波三折。今年上半年,醫藥板塊異軍突起,1月至5月整體大漲超過13%,在藍籌股的一片下跌中脫穎而出。下半年,多只“黑天鵝”不期而至,醫藥板塊連遭打擊,年末“4+7”帶量采購預中標結果的公布更是將仿制藥板塊打入谷底。
然而,并非所有醫藥股都遭遇資金拋售。中藥龍頭片仔癀今年股價上漲37.63%,眼科龍頭愛爾眼科今年股價上漲28.88%,醫藥板塊最大市值公司恒瑞醫藥今年股價也僅僅微跌0.45%。
作為外資進入A股市場的重要渠道,北向資金在消費板塊龍頭公司中的交易具有明顯的前瞻性,其中在貴州茅臺中的操作堪稱經典。
截至12月27日,滬股通渠道今年共計加倉貴州茅臺2581.34萬股,加倉幅度約35%。滬股通渠道今年大部分時間保持對貴州茅臺的加倉態勢,唯獨在1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上旬兩次出現明顯減倉。事后來看,貴州茅臺股價在這兩個時段之后均出現大幅度調整。
新經濟熱點逆市前行
在指數集體回落,個股普遍調整的背景下,資金緊密圍繞新經濟主線,挖掘出國產芯片、5G、創新企業等概念題材,為今年相對低迷的A股市場增添了幾抹亮色。
2月至3月,藍籌板塊高位回調,拖累指數持續走低。國產芯片概念此時強勢崛起,成為帶動股指止跌企穩的重要力量。
個股方面,江豐電子、紫光國微、北方華創等芯片概念股兩個月累計漲幅均超過40%。
10月19日滬指觸底2449.20點以來,5G概念急速升溫,多次在2500點攻防戰中扛起領漲大旗。
個股方面,領漲龍頭東方通信在此期間大漲超過150%,春興精工、電廣傳媒、新海宜等累計漲幅也均在50%以上。
回顧全年,題材股表現同樣呈現結構性分化?;钴S資金漸漸摒棄惡炒陋習,將目光瞄向符合國家產業升級方向和政策戰略支持、景氣度能夠得到提升的新經濟板塊,具體選股也聚焦在真成長企業,例如訂單、收入、利潤得到積極驗證的基本面優質公司。
成長股迎來配置契機
券商近期陸續發布2019年度策略報告,對明年A股市場進行展望。整體來看,大部分券商對于明年市場并不悲觀,配置方面建議側重成長股。
廣發證券戴康策略團隊指出,小市值真成長孕育大牛股。2019年,相對業績、流動性與監管周期都有利于成長風格,但需等待年報商譽減值集中釋放。
此外,北向資金預計仍將流入,價值風格需等待盈利下滑壓力減輕。主題投資捕捉體系性與產業性增量線索,例如傳統基建與區域戰略,以及5G、云計算等技術周期拐點產業。
華泰證券指出,以4G通信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智能手機升級及流量快速增長是2013年至2015年成長股牛市的最大驅動力。借鑒4G時代經驗,2019年,5G建設周期是不容忽視的變量,預計明年大概率是運營商資本開支向上的拐點。
同時,成長股的商譽問題有望在明年進一步出清,2019年A股市場風格或偏向科技成長。
剔除年內上市的次新股和已退市公司,滬深兩市3464只個股中,有3239只全年股價收跌,占比93.50%,其中,年線跌幅超過40%的個股達到1197只。
縱觀全年,藍籌板塊沖高回落成為拖累股指走低的重要因素,但其中龍頭品種的抗跌表現仍然值得關注。另外,國產芯片、5G等新經濟題材輪番爆發,在一絲寒意中孕育著勃勃希望。
藍籌板塊高位退潮
藍籌股今年的市場表現詮釋了不得貪勝的重要性。
2017年年末至2018年初,上證50指數走出一波19連漲,創下該指數歷史紀錄。在此期間,各方資金主動或被動地抱團涌入少數幾只大藍籌品種,推升上證50單日成交額從去年年末的約400億元暴增至1200億元以上。
由此帶來的結構性分化愈演愈烈。
數據顯示,上證指數2018年1月累計上漲5.25%,但兩市有超過70%的個股同期出現下跌,部分中小市值個股盤面流動性趨于枯竭。
藍籌股如此瘋漲態勢顯然難以持續。在部分大體量資金率先了結之后,藍籌板塊紛紛見頂回落。1月29日,上證指數定格全年最高點3587.03點后轉入下跌,短短10個交易日跌去12%,年線由紅翻綠,為此后的低迷表現埋下伏筆。
截至全年收官,上證50指數幾乎以最低點報收,年線下跌19.83%,從1月份高點回撤1293.93點,單日成交額回落至300億元附近。成分股中,三六零、三安光電、洛陽鉬業等年線跌幅超過40%。
有一項數據或許能夠反映資金在藍籌股中的操作路徑。
今年年初,代表著高風險偏好資金情緒的兩市融資余額快速攀升,從去年年末的10218億元升至1月30日最高10784億元,增量資金買入標的直指領漲的大藍籌品種,興業銀行、中國平安等在此期間融資凈買入額高達40億元以上。
2月之后,藍籌股紛紛大幅回調,兩市融資余額起初降幅并不明顯,圍繞1萬億元關口上下波動。
7月至10月,隨著藍籌股跌幅進一步擴大,杠桿資金終于只得繳械投降,兩市融資余額在短短3個月內從9700億元驟降至7600億元。個股方面,2月至今,興業銀行、中國平安、京東方A等均出現50億元以上融資凈償還。
消費龍頭仍顯強勢
大消費板塊在經歷了2016年至2017年的結構性牛市后,今年跟隨大盤指數高位回調。以申萬行業劃分,食品飲料行業今年整體回落17.48%,家用電器行業回落31.45%,醫藥生物行業回落27.32%。
值得關注的是,多家消費行業龍頭公司今年股價明顯抗跌,顯示主力資金依舊認可其白馬成色,消費行業“以龍為首”的選股策略依然適用。
食品飲料行業中,醬腌菜龍頭涪陵榨菜今年股價保持高位運行,年線錄得29.51%漲幅,跑贏超過98%的A股公司。
財報顯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23億元,同比大增72.16%。旗下主力產品近年來多次提價,機構分析認為,公司構筑了渠道和原料護城河,擁有行業定價權,量價齊升趨勢有望持續。
此外,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今年股價上漲29.62%,堅果炒貨龍頭洽洽食品今年股價上漲23.02%。
醫藥生物行業今年可謂一波三折。今年上半年,醫藥板塊異軍突起,1月至5月整體大漲超過13%,在藍籌股的一片下跌中脫穎而出。下半年,多只“黑天鵝”不期而至,醫藥板塊連遭打擊,年末“4+7”帶量采購預中標結果的公布更是將仿制藥板塊打入谷底。
然而,并非所有醫藥股都遭遇資金拋售。中藥龍頭片仔癀今年股價上漲37.63%,眼科龍頭愛爾眼科今年股價上漲28.88%,醫藥板塊最大市值公司恒瑞醫藥今年股價也僅僅微跌0.45%。
作為外資進入A股市場的重要渠道,北向資金在消費板塊龍頭公司中的交易具有明顯的前瞻性,其中在貴州茅臺中的操作堪稱經典。
截至12月27日,滬股通渠道今年共計加倉貴州茅臺2581.34萬股,加倉幅度約35%。滬股通渠道今年大部分時間保持對貴州茅臺的加倉態勢,唯獨在1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上旬兩次出現明顯減倉。事后來看,貴州茅臺股價在這兩個時段之后均出現大幅度調整。
新經濟熱點逆市前行
在指數集體回落,個股普遍調整的背景下,資金緊密圍繞新經濟主線,挖掘出國產芯片、5G、創新企業等概念題材,為今年相對低迷的A股市場增添了幾抹亮色。
2月至3月,藍籌板塊高位回調,拖累指數持續走低。國產芯片概念此時強勢崛起,成為帶動股指止跌企穩的重要力量。
個股方面,江豐電子、紫光國微、北方華創等芯片概念股兩個月累計漲幅均超過40%。
10月19日滬指觸底2449.20點以來,5G概念急速升溫,多次在2500點攻防戰中扛起領漲大旗。
個股方面,領漲龍頭東方通信在此期間大漲超過150%,春興精工、電廣傳媒、新海宜等累計漲幅也均在50%以上。
回顧全年,題材股表現同樣呈現結構性分化?;钴S資金漸漸摒棄惡炒陋習,將目光瞄向符合國家產業升級方向和政策戰略支持、景氣度能夠得到提升的新經濟板塊,具體選股也聚焦在真成長企業,例如訂單、收入、利潤得到積極驗證的基本面優質公司。
成長股迎來配置契機
券商近期陸續發布2019年度策略報告,對明年A股市場進行展望。整體來看,大部分券商對于明年市場并不悲觀,配置方面建議側重成長股。
廣發證券戴康策略團隊指出,小市值真成長孕育大牛股。2019年,相對業績、流動性與監管周期都有利于成長風格,但需等待年報商譽減值集中釋放。
此外,北向資金預計仍將流入,價值風格需等待盈利下滑壓力減輕。主題投資捕捉體系性與產業性增量線索,例如傳統基建與區域戰略,以及5G、云計算等技術周期拐點產業。
華泰證券指出,以4G通信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智能手機升級及流量快速增長是2013年至2015年成長股牛市的最大驅動力。借鑒4G時代經驗,2019年,5G建設周期是不容忽視的變量,預計明年大概率是運營商資本開支向上的拐點。
同時,成長股的商譽問題有望在明年進一步出清,2019年A股市場風格或偏向科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