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城市生活是怎么樣的?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蛟S是方便快捷的商業配套、高質量的教育供給,或許是暢通的城市交通、優美整潔的城市環境……理想的城市生活,很難用單一的衡量標準來評估。同樣,對于一座城市的規劃者來說,要實現這些美好愿景,則是一個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等方方面面的綜合工程,絕非易事。
城市的未來面貌會變成什么樣,很大程度取決于當下給它描繪的藍圖。光明新區經過了數年的補齊短板后,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2015年初光明新區工作會議上,新區黨工委書記張恒春在報告中談及,作為新興發展區域,光明新區具有較高的決策效率、豐富的土地資源,能夠以更加超前的理念、更加開放的思維謀劃新區未來發展,以建設第五代城市為目標,以“以智慧、生態和人文為支點”,高標準推進綠色新城建設,實現“彎道超車”。
此后,“第五代城市”概念在新區不同場合被頻頻提及。作為一種先導性的城市概念,“第五代城市”對于不少人來說還是一個新鮮詞匯。在全球范圍也只有零星如阿聯酋的阿布扎比市、加州科技海岸的爾灣,擁有這樣的“光環”。
阿布扎比市、爾灣能被套上這一“光環”,皆因它們的全面規劃設計之下,城市既成為一個高端科技產業的聚集地,也成為生活更舒適、安全的宜居之所,在這里空間、環境、文化、效益被系統科學組地裝在一起。
見賢而思齊。“羅馬并非一日建成”,光明新區將“第五代城市”作為自己城市發展總領性概念后,在不少領域仍需奮起直追,既總結以往的綠色新城建設經驗和教訓,又敢于創新突破,吸納創造先進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并腳踏實地將之落地,取得“人、產、城”的真正共融。
通過多領域的全面綜合規劃引領城市未來
“第五代城市”,意味著更開放、更超前的理念。
1971年才建市的爾灣,由著名建筑師WilliamPereira按照他心目中夢想城市規劃設計,建起了一座被稱為第五代城市的新型城市。與大部分城市自然發展史不同,這是一座經過全面規劃設計才開發建設的城市,其規劃前后經歷了30年。
這個被精心規劃出來的夢想城市,面積180.5平方公里,環境優美,開發保留了大規模的開放空間和保護區,沒有所謂的貧民區,極佳的生活功能及學區,使得爾灣市名列為全美最安全的都市之一,也吸引了高科技產業落戶。爾灣的成功之處在于,均衡發展使城市發展和環境、居住舒適度等各個方面保有良好的均衡關系,而以高科技為主導、多元化的產業機構抗風險性大,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更加穩定,此外還有便捷的交通和市場化的運作機制。
再把目光投向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首都阿布扎比,直到20世紀50年代,第一口油井在阿布扎比探勘成功之后,曾經黃沙漫漫的荒漠才迅速發展起來。約30年后,阿布扎比已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的都市。
當世界各國政府正在傾力因應油源不足與地球暖化的危機時,阿布扎比展開了一項非常富有挑戰的造鎮計劃MasdarInitiative(馬斯達爾再進化)。馬斯達爾城距阿布扎比市中心約30公里,一期占地6.5平方公里,2008年開工,目前處在初期建設階段。曾經將2016年作為規劃目標的馬達斯爾,后來把規劃做了調整,預計2030年會有5萬人的常住人口。盡管建設進程不如預期,但馬斯達爾的發展可說是大勢所趨。雖然阿布扎比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但建成后的馬斯達爾城將不會使用一滴石油燃料,城市的主要能源是太陽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盡管在地圖上只是很小一塊,但從設計理念和規劃的角度看,馬斯達爾提出的目標非常宏偉,除了“零碳”這條主線,還將“零廢棄物”和“零自用車輛”一并列入了發展軸。
相比于馬斯達爾和爾灣的從零開始建新城,光明新區顯然并非一張“白紙”。一方面,脫胎于原特區外的光明新區,近年來隨著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的建設布局,城市功能已逐步完善,城市面貌有所改變;但另一方面,還沒有完全脫離珠三角地區工業為主的典型鄉鎮風貌,公共設施總體配套水平較低。因此,光明新區尚需通重構城市整體風貌、門戶風貌以及重要的界面、節點風貌,于“非城非村”的現實狀況下構建深圳重要的城市“副中心”。
光明新區的優勢在于,相對于已建城區有較為豐富的土地存量;數年來在綠色生態、循環發展領域的探索也為之奠定了良好的理念及技術積累;深圳市十三個重點開發片區之一鳳凰城片區由3平方公里擴容為15平方公里,也為這一理念能更好探索提供了實踐場所。
可以說,“第五代城市”的先鋒者對于光明新區以及眾多類似的城市借鑒意義在于,如何通過多領域的全面綜合規劃,并利用先進的技術來建設及管理人性化、智能化的城市,把這座城區建設得更為加宜居宜業,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散失其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