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股指震蕩走高,滬指突破2800點。并購重組經歷一年多的低谷后,政策有放松跡象。相關概念股亦逐步走強。9月份多家公司公布并購標的,先睹為快!
并購重組再獲管理層重視
并購重組經歷一年多的低谷后,政策有放松跡象。隨著市場回暖,企業借殼的案例開始增多,投資者又重新活躍起來。作為資本市場上永恒的主題之一,并購重組相關政策再獲管理層重視。
9月28日,就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對方為股東人數超200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情況,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發布了《關于并購重組交易對方為“200人公司”的相關問題與解答》。
證監會明確,上市公司應當聘請財務顧問、律師,參照《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指引第4號——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請行政許可有關問題的審核指引》要求,對“200人公司”合規性問題開展核查并發表明確意見。
證監會強調,“200人公司”為標的資產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者在交易完成后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還應當按照《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申請納入監管范圍。
專家認為,上市公司正在積極通過控制權的轉移實現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優化,資本市場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功能正在不斷顯現。同時,A股市場進入了一個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并購重組成為我國實體經濟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國企和民企都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可以從中受益。
2018年8月8日,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國資委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2018年降低企業杠桿率工作要點》,提出建立健全企業債務風險防控機制、深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快推動“僵尸企業”債務處置、協調推動兼并重組等其他降杠桿措施、完善降杠桿配套政策等六大工作要點。其中要求監管層要積極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深化產融合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并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對基于產業整合的并購重組的支持力度。
在此背景下,8月、9月份并購規模突飛猛進,降杠桿措施帶領的并購重組迎來新機遇。
重磅利好不約而至紅十月可期
9月最后一個交易日,滬深兩市早盤小幅高開,盤中維持震蕩上揚態勢,尾盤再度拉升,滬指全日大漲逾1%站穩2800點,做多氛圍漸濃。
節前,理財新規“驚喜”落地,讓投資者們對股市也有了新的期待。22萬億的理財市場將迎來巨變,而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也從5萬元至1萬元。
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理財新規”作出了更為細化和明確的規定。
在新出臺的理財新規中,允許銀行公募理財通過公募基金投資股市。據悉現行的銀行理財監管業務制度允許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但是規定公募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新出臺的“理財新規”繼續允許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
下一步擬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監管辦法中進一步放開,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市或者通過公募基金以外的其他方式間接投資股票。
分析師表示,從歷史盤面看,經驗是每年的十一假期過后都有一波不小的漲幅。而此次節前重磅利好不約而至,紅十月可期。
國泰君安認為,節后行情中主要受到外圍市場和國內政策面因素的影響。由于A股處于相對低位,預計外圍股市波動對A股影響總體有限,隨著A股逐步走向成熟,低估值績優藍籌主導的市場風格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前三季度并購市場分析
新浪援引外媒報道,第三季全球購并案金額降至7830億美元,較前季減少35%,其中美國第三季并購交易較上年同期增加14%至3681億美元,歐洲宣布的交易減少14%至1514億美元,亞太并購交易下滑38%至1851億美元。
據Wind中國并購庫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并購市場經歷先抑后揚。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境內公司實施并購重組6317單,交易金額2.1366萬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并購金額分別為6703.43億元、7534.67億元、7098.08億元,并購家數分別為1336、2253、2728。雖然并購金額增長不大,但并購數據十分活躍。
從行業統計來看,以半導體、商業服務、食品零售為主的企業,占據行業并購金額前三甲。從企業性質來看,民企并購重組占比近七成。從地區來看,北京、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是并購企業的主要力量。另外,以現金+協議收購為主,輔以二級市場購買、發行股份購買資產。
專家認為,上市公司正在積極通過控制權的轉移實現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優化,資本市場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功能正在不斷顯現。同時,A股市場進入了一個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并購重組成為我國實體經濟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國企和民企都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可以從中受益。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表示,國有企業可根據國家戰略通過并購重組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民營上市公司可根據市場規律通過并購重組實現經濟資源組合,發揮其機制優勢和管理能力,復制連鎖和擴展其成功模式,增強其自身全球競爭力。因此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均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認為,并購重組帶來的紅利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紅利,同時可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轉向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紅利。國企和民企都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可以從中受益。一方面,國企可以參股優秀的民營企業;另一方面,資金或技術實力有優勢的民企可融入國企混改,共享發展成果。
9月并購名單“新鮮出爐”
并購重組是產業升級和產業鏈延伸的重要手段,能推動A股優勝劣汰,并實現良性循環。
上市公司通過市場化并購重組提升資本配置效率,不斷做優做強,并實現轉型升級;受業績與行業估值提升,利于上市公司股價表現。根據歷年財報,多數上市公司并購后,業績出現了爆發性增長,較高的盈利增長也為股價形成支撐。
隨著2018年三季度報表即將披露,未來業績為王、高成長、估值和業績增長相匹配,將成為投資者四季度選股的“黃金原則”。面對錯綜復雜的2018年,有業績增長潛力的并購主題依然是重頭戲,9月份最新公布并購標的值得關注。
并購重組再獲管理層重視
并購重組經歷一年多的低谷后,政策有放松跡象。隨著市場回暖,企業借殼的案例開始增多,投資者又重新活躍起來。作為資本市場上永恒的主題之一,并購重組相關政策再獲管理層重視。
9月28日,就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對方為股東人數超200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情況,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發布了《關于并購重組交易對方為“200人公司”的相關問題與解答》。
證監會明確,上市公司應當聘請財務顧問、律師,參照《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指引第4號——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請行政許可有關問題的審核指引》要求,對“200人公司”合規性問題開展核查并發表明確意見。
證監會強調,“200人公司”為標的資產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者在交易完成后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還應當按照《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申請納入監管范圍。
專家認為,上市公司正在積極通過控制權的轉移實現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優化,資本市場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功能正在不斷顯現。同時,A股市場進入了一個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并購重組成為我國實體經濟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國企和民企都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可以從中受益。
2018年8月8日,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國資委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2018年降低企業杠桿率工作要點》,提出建立健全企業債務風險防控機制、深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快推動“僵尸企業”債務處置、協調推動兼并重組等其他降杠桿措施、完善降杠桿配套政策等六大工作要點。其中要求監管層要積極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深化產融合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并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對基于產業整合的并購重組的支持力度。
在此背景下,8月、9月份并購規模突飛猛進,降杠桿措施帶領的并購重組迎來新機遇。
重磅利好不約而至紅十月可期
9月最后一個交易日,滬深兩市早盤小幅高開,盤中維持震蕩上揚態勢,尾盤再度拉升,滬指全日大漲逾1%站穩2800點,做多氛圍漸濃。
節前,理財新規“驚喜”落地,讓投資者們對股市也有了新的期待。22萬億的理財市場將迎來巨變,而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也從5萬元至1萬元。
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理財新規”作出了更為細化和明確的規定。
在新出臺的理財新規中,允許銀行公募理財通過公募基金投資股市。據悉現行的銀行理財監管業務制度允許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但是規定公募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新出臺的“理財新規”繼續允許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
下一步擬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監管辦法中進一步放開,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市或者通過公募基金以外的其他方式間接投資股票。
分析師表示,從歷史盤面看,經驗是每年的十一假期過后都有一波不小的漲幅。而此次節前重磅利好不約而至,紅十月可期。
國泰君安認為,節后行情中主要受到外圍市場和國內政策面因素的影響。由于A股處于相對低位,預計外圍股市波動對A股影響總體有限,隨著A股逐步走向成熟,低估值績優藍籌主導的市場風格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前三季度并購市場分析
新浪援引外媒報道,第三季全球購并案金額降至7830億美元,較前季減少35%,其中美國第三季并購交易較上年同期增加14%至3681億美元,歐洲宣布的交易減少14%至1514億美元,亞太并購交易下滑38%至1851億美元。
據Wind中國并購庫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并購市場經歷先抑后揚。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境內公司實施并購重組6317單,交易金額2.1366萬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并購金額分別為6703.43億元、7534.67億元、7098.08億元,并購家數分別為1336、2253、2728。雖然并購金額增長不大,但并購數據十分活躍。
從行業統計來看,以半導體、商業服務、食品零售為主的企業,占據行業并購金額前三甲。從企業性質來看,民企并購重組占比近七成。從地區來看,北京、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是并購企業的主要力量。另外,以現金+協議收購為主,輔以二級市場購買、發行股份購買資產。
專家認為,上市公司正在積極通過控制權的轉移實現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優化,資本市場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功能正在不斷顯現。同時,A股市場進入了一個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并購重組成為我國實體經濟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國企和民企都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可以從中受益。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表示,國有企業可根據國家戰略通過并購重組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民營上市公司可根據市場規律通過并購重組實現經濟資源組合,發揮其機制優勢和管理能力,復制連鎖和擴展其成功模式,增強其自身全球競爭力。因此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均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認為,并購重組帶來的紅利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紅利,同時可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轉向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紅利。國企和民企都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可以從中受益。一方面,國企可以參股優秀的民營企業;另一方面,資金或技術實力有優勢的民企可融入國企混改,共享發展成果。
9月并購名單“新鮮出爐”
并購重組是產業升級和產業鏈延伸的重要手段,能推動A股優勝劣汰,并實現良性循環。
上市公司通過市場化并購重組提升資本配置效率,不斷做優做強,并實現轉型升級;受業績與行業估值提升,利于上市公司股價表現。根據歷年財報,多數上市公司并購后,業績出現了爆發性增長,較高的盈利增長也為股價形成支撐。
隨著2018年三季度報表即將披露,未來業績為王、高成長、估值和業績增長相匹配,將成為投資者四季度選股的“黃金原則”。面對錯綜復雜的2018年,有業績增長潛力的并購主題依然是重頭戲,9月份最新公布并購標的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