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擁有一系列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有助于確保地球的健康,但是一項研究14日指出,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可能正在跌至安全線以下。
據法新社7月14日報道,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上的研究發現,在占地球陸地表面58%的地區(這里生活著全球71%的人口),“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已嚴重到了影響生態系統支持人類社會能力的程度”。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展的這項研究,基于來自全球數百名科學家的數據,分析了有關全球1.8萬多處地點的超過3.9萬個物種的238萬份記錄。他們試圖評估生物多樣性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特別是在人類出現并在陸地上開展建設活動之后。
報告稱,受影響最大的地區包括草原、熱帶稀樹大草原和灌木地,緊隨其后的是全球的許多森林和林地。
研究人員指出,通常認為“生物完整性指標”(BII)——這一指標主要關注物種豐富程度的變化——在100%至90%之間屬于安全范圍。
這項研究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已降至這個閾值以下,僅為84.6%。
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人員、倫敦大學學院的蒂姆·紐博爾德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如此詳細地量化棲息地的流失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我們發現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流失狀況已不再處于生態學家建議的安全范圍內。”
“在全球的很多地方,我們即將面臨這樣一種處境,即或許需要人類進行干預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
最顯著的變化正在人口最密集的區域發生,從而加劇了人們對這種情形可能影響人類健康的擔憂。
該研究聯合作者、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安迪·珀維斯說:“決策者通常對于經濟衰退非常擔憂,但是,生態系統衰退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后果——而且,我們對于生物多樣性已造成的破壞意味著我們正面臨這種風險。”
另據路透社7月14日報道,科學家14日稱,在地球58%的陸地上,農田擴張對自然的破壞已超過了“安全”警戒線,而這對昆蟲為農作物授粉等自然作用產生了威脅。
科學家在美國《科學》周刊上撰文稱,受人類活動導致動植物數量減少影響最大的自然系統是美國、阿根廷、南非和中亞等地的草原。相比之下,北方針葉林和凍土帶受到的影響最小。
研究稱,總體而言,在58%的陸地上,動植物多樣性已降至安全閾值以下,這主要是由農田、道路和城市擴張造成的。研究人員給出的“安全”定義是一地的物種豐富程度至少達到人類活動未觸及的對照地區的90%。研究人員根據在18659個地點采集到的39123個物種的238萬份記錄得出了這一結論。
這一下降給昆蟲為農作物授粉、土壤生成營養成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以暫緩氣候變化等自然作用帶來了風險。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第一作者蒂姆·紐博爾德在接受本社采訪時說:“如果生物多樣性繼續下降,終有一天,自然將難以支撐農業活動。”
不過,該研究稱,90%的閾值也存在不確定性,其他一些科學家認為,大自然能承受物種多樣性的進一步下降。
曾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工作的紐博爾德說:“鑒于存在的風險,還是小心為妙。”完整的大自然系統對干旱、洪水、疾病和全球升溫等沖擊的適應力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