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雨水利用何以助推海綿城市建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6-15  

        上周是第25屆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市城鄉建設部門和市城市節約用水部門大力開展各項節水宣傳活動,廣大市民也踴躍參與節約用水。本次節水宣傳周的主題是“堅持節水優先,建設海綿城市”,這也引發“海綿城市”建設問題的探討,而雨水高效利用成為不少市民更感興趣的話題。港城雖號稱“洪水走廊”,但卻是一個典型的缺水城市,每年要大量從江淮調水。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強化雨水和中水的利用,而雨水高效利用推動港城“海綿城市”建設無疑值得重視。雖然此前市政府就已專門發文,力推雨水綜合利用,但此項工作進展并不樂觀。看來,相關部門和單位未來還得加把勁,才能將雨水高效利用工作推向深入。

        建設“海綿城市”期待雨水參與

        2015年,我市被命名為“國家節水型城市”,但這并不能改變港城嚴重缺水的現狀。我市地處淮、沭、沂、泗水系最下游,每年都有大量客水過境,但卻是一個水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型城市。港城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39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6,市區日常生產、生活用水主要依賴江淮調水供給。同時,我市多數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功能區達標率低。近年來,隨著我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的大幅增加、城市建成區的迅速擴大,城市生產、生活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開展全民節水、創建節水型城市,已成為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

        而建設“海綿城市”,能夠最大限度調節港城水資源情況,從而做到節約用水需要,減少某些地段逢雨必澇、旱澇急轉的尷尬。據市城市節水辦負責人張躍介紹,根據國家住建部發布的消息,“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由此可見,雨水利用在未來“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有多高,作用有多大。

        雨水資源利用須強化執行力

        近年來,每逢大到暴雨,全國不少城市都會出現雨后“看海”的情景,廣州、武漢、天津、北京等平日光鮮亮麗的城市,都不得不面對“逢雨必澇”的難題。去年8月份及2012年7月份,港城也曾出現暴雨過后城區大量積水的情景。這是因為城區絕大多數土地已被充分硬化,土地對自然降水的消納功能基本喪失,而城市下水道僅有導流雨水的功能,卻無法留存雨季積水,眼看大量雨水白白流失卻無可奈何。根據國家《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要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高效雨水利用就是最大限度收蓄雨水,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從而緩解水資源緊缺,減輕城市洪澇災害和排水壓力,降低城市面源污染,改善和修復城市水環境和生態環境。建設雨水收集回用系統,還可以把一定匯水面積上的雨水通過收集系統收集起來,貯存于雨水收集池,經處理后用于綠化、沖廁、洗車等用途。

        我市一直強調雨水資源化利用,早在2011年底,市政府就印發《連云港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規定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應當制定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節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投入使用。市政、綠化、景觀、環衛用水,應當優先使用再生水、雨水和地表水。居民住宅小區、單位的景觀環境用水,有條件使用再生水或雨水的,不得使用城市供水。同時,規定規劃用地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應當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2013年7月,我市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的通知》,以全面推進我市雨水資源化利用工作。但受傳統觀念及資金問題所限,相關部門和絕大多數房地產開發商并未真正落實雨水利用問題,如何更好地實施這項節水辦法還需強化執行力。

        44個雨水設施投用僅是開始

        當然,港城雨水利用情況也在悄然發生改變。自2012年起,我市更加重視雨水利用,在嚴格落實節水“三同時”制度的基礎上,強力推進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目前,我市已在蘭若嶺秀小區、蒼梧綠園、淮海工學院、大慶路小學、康緣藥業等小區和單位開展了雨水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共計投用44個雨水收集利用設施,雨水綜合利用設施日設計規模約1.5萬立方米。此外,其他雨水收集工程正在建設之中,其中市開發區創智綠園項目更是強化了雨水利用概念,此項目正被打造成為“海綿城市”示范項目。而一些城市建設項目也在做好阻鹽排堿工作的同時,注重雨水收集利用工作。如果相關工作推進順利,港城就有望真正像海綿一樣,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時“釋放”利用,“逢雨必澇,雨停即旱”的狀況將得到一定改善。

        但要真正實現雨水高效利用,港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已建成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情況看,這些設施均利用了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滲排一體化系統,其地下建筑頂面與覆土之間的濾水層、蓄水池及景觀水體等設施對雨水資源也實現了較好控制,這對提高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等能力顯然很有幫助,也實現了儲存直接利用、入滲回補和調蓄排放三種雨水收集利用方式有機結合。但對整個港城而言,44個雨水設施、1.5萬立方米蓄水量的體量還是太小,對缺水的港城而言也是杯水車薪,因為多數單位并沒有真正重視這個問題,特別是一些房地產項目對此更是一再推阻。當然,港城情況也較為特殊,城市雨水利用也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并要兼顧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綜合考慮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維護、防洪排澇、非點源污染控制等多方面因素。否則,雨水綜合利用的概念喊得再響,沒有更多部門和單位的參與也無濟于事。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