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評論:申遺成功并非一勞永逸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7-22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遺產的大國,不能再走“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的老路,只有放棄狹隘的短視利益,從長久著眼,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才可以讓世界遺產真正“可持續”。

        7月1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湖北神農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遺產地”稱號。兩天前,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已被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達到50項,僅次于意大利的51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于1972年倡導并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我國于1985年成為該公約的締約國,起步雖晚,但后來居上,成績顯著,實屬不易。據說,我國申遺項目已經有一百多個,申遺成功不易,但申遺成功并非一勞永逸,如何保護、守護世界遺產更難。

        要知道,就在神農架和花山巖畫申遺成功的同時,利比亞、馬里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的7處遺產地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利比亞、馬里被亮“黃牌”主要因為動蕩局勢對兩國遺產地造成損害和威脅,烏茲別克斯坦則因為地區旅游設施增加過快。

        我國的不少世界遺產此前也面臨過同樣的問題。在2007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因為“旅游業過度開發、遺產地不堪重負”,我國就曾有包括麗江古城、故宮、頤和園在內的6處世界遺產被亮“黃牌”。“復真觀改建成賓館”“曲阜孔廟水洗事件”“故宮星巴克事件”……世界遺產被“過度開發”事件也頻頻被曝光。

        世界遺產天然自帶光環,申遺成功后,關注度必然大大增加,并非要“養在深閨人不識”,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將其打造成為旅游景點,讓更多人認識與了解這些世界遺產,也是世界各國通行的方式。但是,如何把握好開發與利用的度,在開發與保護中保持相對的平衡,也一直都是世界遺產需要面對的難題,其難度不亞于漫長的申辦過程。

        我們之前在保護與利用世界遺產方面確實走過不少彎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僅一個張家界為了摘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黃牌”,就拆除了景區內價值2億多元的建筑。應該說,通過經濟實力的增強和人們文化保護意識的提高,大家也逐漸認識到,為了一時經濟利益破壞文化遺產不僅是對傳統歷史文化的褻瀆,在經濟發展方面也是不可持續的。我們現在一直提及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關鍵就是確實要懂得中華文化所具有的高度和在人類文明中的價值。尊重、愛護文化,文化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遺產的大國,不能再走“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的老路,只有放棄狹隘的短視利益,從長久著眼,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才可以讓世界遺產真正“可持續”。申遺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寶與自然資源都能夠長久留存下來,讓更多人認識,才是更值得思考的。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