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評論:保護先行巧開發才是善待世界遺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7-25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和湖北神農架先后申遺成功,關于世界遺產的保護問題又成焦點。一年前,貴州遵義的海龍屯土司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功申遺一年后海龍屯有何變化?人民日報記者采訪發現,海龍屯申遺成功后,村民融入景區、保護更加規范、考古有序開展,出現了許多可喜的現象。

        “申遺熱”始于上個世紀末。當時,鮮為人知的平遙、麗江等古城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聲名鵲起,并很快成為新興旅游地,創造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由此認定,一些地方申遺就是為了開發,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但也不能回避,有的地方申遺成功后,確實存在過度開發的現象。應當反復重申,“世界遺產名錄”不能同“熱門旅游景點”劃上等號。對于自然或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保護永遠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設立世界遺產名錄的目的,首要的就是保護,通過挖掘研究,使蘊含其中的珍貴價值得到傳播和傳承,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服務。

        土司遺址記載了歷史上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了解中央政權與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方面的人類價值觀交流。土司遺址是發掘出來的,非常脆弱,不易保護。讓人欣喜的是,海龍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之后,相關保護得以升級,比如最險的飛虎關之前的天梯,已不允許游客任意攀爬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門成立了海龍屯考古工作站,使海龍屯的發掘、整理、保護等常態化。

        適當開發利用世界遺產的優勢資源去發展旅游經濟,是世界遺產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做法。世界遺產地保護和開發的平衡點就在于,一定要保護先行;重保護、輕開發、巧開發。在開發中,海龍屯注重村民轉型,使他們從景區里的村民變為景區工作人員。這很有必要,能讓當地群眾分享到旅游發展的成果。此外,海龍屯的智慧開發,除了讓游客借助聲光電等高科技游覽觀光、生動感知歷史外,還能沉靜下來思考歷史,文化遺產地的意義得到放大。這些探索,值得貴州其他景區借鑒學習,用以不斷提升旅游產品質量,滿足廣大游客的新需求。

        作家馮驥才曾說:“申遺是保護的開始,不是開發,不是創造,更不是打造。”我們保護世界遺產,是為了保護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盡到人類文明薪火傳承的責任。期待更多的遺產地能像海龍屯這樣,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讓保護更加規范。如此,我們的世界遺產保護和研究,將獲得更好的外部環境,世界遺產的精神內涵將得到更好更廣泛地傳播。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