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濕地
濕地是指一些水域和陸地交接的環境,包括一些低洼地區、洪泛平原、淡水或咸水覆蓋的地方,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效益,特別是與人類最為密切相關的城市濕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景觀美化和生態效益。
自1971年《拉姆薩爾濕地公約》誕生以來,到2006年5月,已有152個國家加入了這個公約,有1608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面積1億4012萬3652公頃。我們國家1992年7月31日加入《濕地公約》,目前已有30處濕地被列入名錄,面積達343萬公頃。
近幾年,我國開發和建設濕地公園的項目逐漸增多,“濕地”似乎成了時髦的名詞,其中雖不乏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國對濕地及濕地公園的認識和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一些設計理念和認識并不成熟。本文通過剖析香港濕地公園的生態設計理念,希望可以為我國城市區域中濕地的設計和保護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鑒。
二、香港濕地公園概況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香港由于港島和九龍土地資源緊缺,因此向外尋求城市發展的土地資源,并于1987年在新界天水圍建造了供20萬人居住的設施和場所,發展天水圍新市鎮。在此期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天水圍預留區進行了一項環境影響評估工作,認為需要為開發天水圍預留區而損失的天然環境進行補償,即在天水圍北建造一個面積約60公頃的生態緩解區。
建設香港濕地公園的計劃源自香港旅游署(原香港旅游協會)1995年的兩項建議,一是中國香港應發展新的旅游景點和設施以確保其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二是中國香港豐富的自然遺產,包括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地,被認為是旅游設施多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香港旅游協會及漁農處(現為漁農自然保護理署)進行了《國際濕地公園及游客中心可行性研究》,以確定擴展天水圍北部的生態緩沖區成為國際著名濕地景點的可行性。同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意撥款發展香港濕地公園,并指定為千禧年基建項目之一,歷時5年建成,并于2005年5月正式開放。
濕地公園建成2年以來,每年接待近54萬人次的游客,并且贏得了很多獎項,其中包括2006年度香港園境師學會(HKILA)頒發的“卓越園境”獎(ExcellenceinLandscape)的金獎,這些都驗證了香港濕地公園是環境保護實踐和可持續發展兩者相結合的成功范例,它充分發揮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閑娛樂這些截然不同并可能相悖的多種功能。因此,在整個亞洲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僅補償了因為都市發展而失去的濕地,更分隔了天水圍與后海灣拉姆薩爾公約濕地和東北面的米埔沼澤區。
三、濕地公園的生態設計理念
香港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旅游景點;展示香港濕地公園的多樣性;豐富中國香港的旅游資源和游客的旅游體驗;成為獨具特色的教育、研究和資源中心;提供可與米浦沼澤自然保護區相輔相成的設施。
為了實現上述多樣化的設計目標,中國香港政府成立了專責小組,并選擇了資深的景觀設計師,確立了三個主要的生態設計理念:環保優先的理念、可持續的概念、人物和諧共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