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來襲,我國南方多地發生洪澇災害,多地市區進入看海模式,海綿城市建設的迫切性又一次凸顯。為期兩天的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交流會7月2日在昆山閉幕,中澳兩國的專家就海綿城市建設交流了彼此的經驗。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從技術上來說,涉及多個學科多個領域;在具體操作時,又涉及住建、園林、水務、氣象、環保、農林等多個行政部門。”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海綿城市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傅大放分析,如何協調好彼此的關系是推進過程中的一大難題,更重要的突破在于跨學科的交融、跨領域的互動和跨部門的合作。
“要建設海綿城市,就必須打破九龍治水的局面,政府內部首先應該打通壁壘。”傅大放舉例,溧水曾經計劃對該市南門河附近的一處公園進行園內水域改善和生態修復,請他設計方案。“但當時,公園尚在建設中,建設事宜歸建設部門主管,園內河水歸水利部門管,各有各的難處,事情就耽擱下來。”他透露,上周接到對方電話,經過協商,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此事又被提上議程。
在昆山,建設海綿城市的相關事宜由海綿辦公室統籌負責。昆山市住建局局長周繼春介紹,海綿辦公室由住建局、財政局牽頭,協同環保、國土、規劃、交通、氣象等政府部門,以及水務、城投等企業,成立了申報協調、資金保障、制度建設等4個工作小組。工作小組之間相互協調,通力合作,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鎮江是全國首批16個國家級海綿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全市約有22平方公里試點區域陸續進行了海綿改造。今年,江蘇又確定南京、蘇州、常州等9個城市作為省級海綿城市試點。省住建廳副廳長陳浩東介紹,我省計劃到2017年,13個省轄市都將建成一處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海綿城市示范區;到2020年,各市20%以上建成區將成為海綿;到2030年,這一比例擴大到80%的建成區。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浪潮也迅速帶動了"海綿行業"的發展。昆山海綿城市創新產業園內,聚集了一批技術研發、規劃設計、產品生產、施工安裝、維護管理等相關企業。新建城市項目要融入“水敏型”設計,老舊基礎設施則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海綿式改造,亟需市場提供相關標準化和定制化的產品。
“建設海綿城市,也并不僅僅是政府和行業的事,城市應該由水敏型的政府、行業、居民共同組成。”
澳大利亞國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的國際合作負責人王建斌介紹,居民也同樣應該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觀念和行為。“園藝對我來說很重要,如果可以選擇再利用水,我將不再使用自然水。干旱期間,我們在后院安裝了5個水箱和把廢水處理到A1類飲用水的循環水裝置。但低收入者參與度很低,有人吐槽水敏型的成本,我喜歡用洗碗水和淋浴水澆花,但收集起來耗時耗力,前一陣子,我觀望了廢水回用系統,但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