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評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江蘇路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8-03  

        近年來,我國頻頻發生城市內澇、水環境污染、水生態退化、水資源匱乏等城市病,且愈演愈烈。海綿城市建設正是其“對癥良方”,是解決城市民生問題的當務之急。

        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已經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進行了多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解決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和提升倫敦等大城市的市政排水能力,英國倫敦政府積極鼓勵在居民家中、社區和商業建筑設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法國巴黎和里昂在其發達的城市水循環系統基礎上增添蓄水、凈水處理中心,進一步提高整個城市對雨水的收集與再利用;韓國首爾市政府制定了《建設健康的水循環城市綜合發展規劃》,從提高地表的滲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日本東京在建設工程規模浩大的地下隧道工程的同時,普遍建設雨水調蓄池,在解決城市排水能力不足的同時,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的能力;德國通過規模化推進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等三大工程,在減輕城市排水管道負擔的同時,有效改善了城市水環境。

        國外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經驗有以下幾點:一是近自然、循環化,通過模仿自然水循環的整個過程,減少對自然水文狀態的影響;二是重源頭、分散化,通過分散式攔截下滲儲層等手段,從源頭控制因開發產生的地表徑流,實現保持場地開發前水文循環;三是重基礎、綜合化,強調在現有污水設施建設完善、點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礎上,借助海綿城市建設控制面源污染,重視灰色基礎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的有效結合;四是重約束、制度化,制定各類法律法規引導水資源保護與雨水綜合運用,建立管理、協調機制,強調多學科、不同部門之間的配合;五是重引導、社會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雖然江蘇省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與國內先進省市相比,差距仍然比較明顯,主要存在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規劃設計缺乏統籌、規劃龐雜缺少抓手、建設運營機制不成熟等障礙。要推進江蘇“海綿城市”建設,必須抓好三方面工作:

        轉變建設理念,細化執行細則。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個城市應積極轉變傳統思維,深刻認識到海綿城市理念的先進性和推廣的必然性,切實把海綿城市建設提上工作日程,全面規劃、全面建設、全面啟動。一是盡快建立一整套新的符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涉及城市開發運營、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園林綠化與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制度、機制和規范標準;二是把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要求和指標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中去,納入各類先進城市和榮譽稱號的創建評價指標體系中去,納入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工作實績考核中去,納入各種城市建設項目的要求中去;三是繼續開展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工作,擴大試點工作的批次和層次,并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各級試點城市在組織方式、部門協調、實施管理、技術方法、資金保障、政策文件方面的經驗,在全省推廣學習借鑒。

        強化規劃引領,落實管控手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應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的引領約束作用,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條件、水資源狀況、排水設施現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統籌建設”等四大原則,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要求系統地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同時,積極推進省轄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因地制宜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具體指標,通過城市規劃管理手段有效落實。

        抓好重點工程,分類有序實施。應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堅持“統籌規劃、集約節約、經濟適用、新老結合、分類推進、有序實施”的原則,針對新老城區導向上的不同,系統設計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項目,把目標要求工程化、具體化。以“建設美麗新江蘇”為目標,重點抓好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排水與調蓄設施建設、海綿型公園和綠地、水系保護與生態修復等五大重點工程建設,做到功能性、經濟性、實用性有機統一,防止盲目推進、避免形象工程。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