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濟南市政協召開“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專題協商會。會上,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結合自己的工作領域,從構建自然生態海綿城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與建議。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要強化源頭控制,加強生態建設。作為城市海綿體的源頭,南部山區要合理豐富山體植被,涵養水源,把控水源點位,并依托山體地勢合理設置雨水收集、攔蓄及利用設施,對流域相關水庫實施擴庫增容工程和供水線路改造工程,建立城市河道補水長效機制。實施河湖綜合治理工程,增加河道滲漏調蓄能力。實施河道清淤工程,增加河道排放能力,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擴大再生水使用范圍,實施地表水轉換地下水工程,同時加快泉水調水工程建設。要拓展綠地面積,實現規模效應,在城市園林綠地的建設管理中,大力保護和拓展綠地,增加自然海綿體,在保證原有海綿體的前提下,合理進行人工建設和改造。要全過程貫徹落實海綿城市新理念,新建及改造道路工程要從規劃、設計、施工及驗收全過程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建設用地也應將海綿城市的要求納入城市規劃的整個管控環節。
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濟南是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城市,肩負節水保泉和排澇防洪雙重艱巨使命,建設海綿城市應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注重實效。要注重城市自然山體的雨水匯集與處理作用,建議相關部門攜手,結合城市防洪設施和綠化景觀節點,在城市山體范圍內以及山體周邊,擴大和改造升級現存溝渠水面等蓄水設施,最大限度、更大范圍地蓄積、下滲、補充地下水源。要注重城市道路系統的雨水匯集與處理作用,增加道路匯水的下滲量,除了現有的技術措施外,城市道路尤其是新建道路,應結合城市綜合管廊設計理念,增加城市排水管網的單向滲水功能。建議相關部門攜手,結合現有城市水體,規劃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有環境美化作用的新增城市水體,并采用便于雨水匯集、緩沖、下滲的技術手段,使城市地表水體在補充地下水、打造海綿城市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分析降水特點做好工程設計
濟南海綿城市建設,要分析降水特點,做好工程設計。我市每年降水形成較大徑流的場次較少,而極端天氣降水具有強度高、歷時短的特點,在規劃設計海綿城市建設時應充分考慮。要重視前期棄流,防止水質污染,天然雨水污染物主要來自大氣污染物,而屋面徑流污染物除來自大氣污染物外,還來自于屋面累積降塵等。相較于天然雨水,屋面徑流、馬路徑流的水質明顯差,主要受降雨歷時、降雨強度和降雨量、季節等因素影響。要擴大水面蓄存,營造美麗景觀,做好點線面結合,充分發揮現有河道的滯蓄功能。洪水也可變成資源,河流可用于防洪,也可發揮環境與生態功能。提高城市整體品位,周邊居住環境的改善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做好馬路、小區等海綿工程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小清河干流、支流及“排洪溝”等生態功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