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專家支招海綿城市建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9-12  

        作為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旨在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建設應該包括哪些方面?投資問題如何解決?各地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又有哪些做法和理念值得重視和借鑒?

        就這些問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分院資源能源所所長、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家卓進行了解讀。

        1,海綿城市到底如何“吸水”

        “目前,全國大部分海綿城市的試點建設規模,一般都只有二三十平方公里,而且過去的一年也只完成了幾平方公里——這樣小規模的建成區還無法解決整體城市的內澇問題。這也是前段時間部分海綿試點城市出現內澇的一個重要原因。”

        7月31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分院資源能源所所長、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家卓告訴記者,但經過海綿城市改造完成的試點片區防治內澇效果非常明顯。

        8月2日,在位于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江西省萍鄉市濱河西路的金螺峰公園里,居民們用切身感受證實了海綿城市的“吸水效果”。

        金螺峰公園夠做到雨停水消的秘密就在于公園里建成的一塊塊“海綿體”——路面上重新鋪設的2275平方米透水磚和透水型混凝土,以及山上的一層層梯田狀分布的生物滯留池,就像海綿的“孔洞”一樣,行之有效地“吸干”了雨水。

        “城市‘海綿體’既包括原生態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王家卓介紹,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常用的綠色措施主要有:一是將水泥硬化路面改裝成透水鋪裝、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等,有些地方還會在綠地下埋入蓄水模塊;二是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為低于地面的下沉綠地,將雨水引至滲水能力更強的泥土中,同時通過沉淀下滲過濾作用降低初期雨水污染;三是建設雨水蓄水池。此外,建設綠色屋頂、植草溝等也是常見的方式。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