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三山五園”地區城市歷史景觀保護任重而道遠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02  

        前言

        每年的10月18日是為了紀念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到英法侵略者摧毀的“三山五園”而設立的紀念日,在這天人們出于愛國情懷和對其園林盛景的逝去而表達出無限哀思。時至今日,“三山五園”憑借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已經成為北京舉世聞名的世界遺產地和旅游風景區,盡管如此,“三山五園”整體遺產價值的保護任然存在著不足之處,人們對于“三山五園”的認知也存在著一些誤區,因此本文通過闡述“三山五園”歷史上的多元化景觀及對于保護現狀的分析研究,試圖引起人們對于“三山五園”地區文化遺產以及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思考。

        正文

        “三山五園”泛指清代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園林群,“三山”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而“五園”指的是依托于“三山”而建的靜宜園、靜明園和清漪園(光緒時期重修后更名為“頤和園”)。但實際上,“三山五園”并非這五座皇家園林,而是在帝制時代滿清皇權依靠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而建設的一個“皇家園林綜合功能區”,該功能區由皇家園林、私家園林、軍事基地、寺廟、村莊及農田、水利設施所構成,其服務的核心對象是皇家園林。

        城市歷史景觀(Historical Urban Landscape,HUL)是指“文化和自然價值及屬性在歷史上層層積淀而產生的城市區域,其超越了“歷史中心”或“整體”的概念,而是包括更廣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環境。”此概念來源于2011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大會上通過的一項新的文件——《關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事實上,“三山五園”地區在歷史上并不能算作城市的范疇,但因為現代化城市已經蔓延至此,故符合“城市歷史景觀”的研究范疇。根據文件精神,城市歷史景觀的保護不光是指傳統的文化遺產,而是拓展到了更廣泛的城市背景及地理環境,這與當前“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建設目標是一致的。

        “三山五園”的多元化歷史景觀:不只是園林景觀

        “三山五園”的城市歷史景觀并非是指眾人所熟知的園林景觀,而是包含了鄉村景觀、農業景觀、軍事景觀等多種景觀類型,在歷史上這些景觀都因為滿清皇權的需求而被有機地組織在了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觀,并且早已成為了北京西北郊的歷史符號,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想要理解其景觀多元性背后的原因,就必須了解“三山五園”的結構。

        總體來看,清代“三山五園”主要包含了三個層次:首先是由多座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所組成的園林核心區,其中的園林類型既包含了圓明園等多尺度的人工山水園林,清漪園等大中型自然山水園林,也包含了靜宜園等多尺度的自然山地園林,其景觀類型豐富多樣、層出不窮,在海淀一帶連綿不斷、蔚為壯觀,可謂真正意義上的“萬園之園”。其次是各園林之間穿插的中間過渡區,該地區在空間上占據了“三山五園”的大部分土地,包含了水利、農業、居住、商業、宗教等多種功能的聚落,為皇室的園居生活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其景觀風貌主要依托于海淀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氣候適宜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及古代勞動人民適度改造自然的生態智慧,主要體現為華北地區難得一見的江南水鄉風光。再次是由圓明園護衛營、健銳營和外火器營這八旗“外三營”所組成的軍事防御區,它主要分布在“三山五園”的外圍,駐扎有大量的清軍精銳部隊以保衛皇家園林的安全,同時是重要的軍事演習基地,在景觀上主要體現為模擬戰場、依山而建的碉樓以及軍營、團城等形式。

      “三山五園”地區城市歷史景觀保護任重而道遠

      清光緒《五園三山及外三營地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三山五園”地區城市歷史景觀保護任重而道遠

      城市中的“三山五園”(Google Earth 2016年5月)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