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建設海綿城市,從“吸納”生態治水理念開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日前,經過為期一周的公示,嘉興正式成為全國首批16座“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全省唯一入選的城市。市建委園林市政局局長肖建國在接受采訪中表示,目前我市已在全市范圍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4月1日起所有新建項目都要嚴格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實施,所有改建項目包括小區改造、綠道提升等也要貫徹這一理念,現有已開工項目則將與業主探討采用相關技術。

        海綿城市,聽起來陌生,解決的其實還是城市里的老問題——水。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措施,讓城市變得像會吐納的海綿,下雨時充分利用湖、塘、庫、池等空間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在工業、農業等生產活動有需要時,及時釋放出雨水和再生水;優質地表水則用于居民生活。一言以蔽之,就是構建城市“自然蓄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水資源的功能,變“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

        從“工程治水”到“生態治水”,從字面看只是一詞之差,理念上卻有天壤之別。也正因此,海綿城市這個通俗形象的概念,還有一個專業稱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何為低影響開發?從這一理念最初在美國的實踐看,就是用更接近天然水循環系統的綠地花園等“綠色基礎設施”取代鋼筋混凝土的“灰色基礎設施”,從而讓社區天然具備調蓄雨水、防洪排澇的功能。這種“綠色基礎設施”延展到整個城市,就成了澳大利亞的“水敏感城市設計”、英國的“可持續排水系統”、荷蘭的“海綿城市”等。

        由是觀之,以“生態治水”為理念進行“低影響開發”,可以降低城市建設對生態系統的沖擊和破壞,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應對自然災害的“彈性”;可以避免城市開發和環境治理過程中華而不實的“造景”運動,從而提升萬千百姓的幸福指數。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當海綿城市建設的藍圖徐徐展開,我們不妨一邊“甩開膀子”一邊喊響“號子”,至少讓更多人、更多地方充分“吸納”生態治水理念,讓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全市范圍內得到推廣。一方面通過嚴格執行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將新建項目打造成“綠色基礎設施”,夯實海綿城市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在已開建的項目中運用相關技術,多少補上“灰色基礎設施”的欠賬,不給海綿城市建設留下死角。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