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讓村莊成為“活的博物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

      山西省高平市良戶村的巷子

        近年來,各地古村落被毀事件時有發生。然而,來到太行山下,走進古村落良戶,瞻仰樓臺亭榭,細品古戲民謠,仍能感受古人在這里釀造的文化氣場。這一座活著的太行古村落,從深邃的歲月中走來,飽歷滄桑,如今為何還這樣溫潤而鮮活?業內專家表示,古村落保護的碎片化,割裂了整個文化生態系統,會切斷流淌的文化血脈,因此要對古村落進行整體性、活態性、原真性、延續性的保護,恢復其固有的生機與活力。

        古村落要進行活態保護

        站在良戶村前那高大的牌樓前,一塊石碑記載著良戶的歷史:在唐代中葉,有了郭、田兩姓家族在此地建莊,史稱“兩戶”。宋初陸續有王、李、秦、趙、張等姓遷來,至元初已初具規模,村名也由“兩戶”改為“良戶”。山西高平市良戶文化旅游開發公司董事長楊建新說:“對古村落要進行活態保護,恢復其固有的文化活性,讓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融合。”

        這里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擎神會、散路燈、迎神賽社等民俗,依然鮮活地留存于民間。傳承最完好的當是正月十七的社火節,當夜幕降臨,彩燈如鏈,流光溢彩。村民們打完鐵花后,舉行莊重的散路燈游動,上黨八音會、民間社火等民俗悉數上演。

        在良戶村里村外,散落著17座廟宇。玉虛觀、大王廟、魁星樓、祖師廟等,與青磚灰瓦、高低錯落的古村交相輝映。

        明清時期,這里農耕商貿迅速發展,店鋪商號、手工作坊遍布全村。據老人講,絲綢布店、雜貨店、鐵匠鋪、當鋪、染坊、榨油坊、木匠店,基本全有。如今滿口鄉音的木匠、鐵匠、銅匠仍活躍在村里鄉間,磨面坊、豆腐坊還在運轉,手搖紡線、搗年糕、龍骨花燈、編草鞋、碾米等活兒延續數百年,依然鮮活地生長著。

        這里一直流傳著田閣老耕讀傳家、馬仙姑祈雨、二郎神施法豁口火焰山、背紅氈蓋黑虎等民間故事。如今,村里組織專業人員對歷史典故、禮儀文化、傳統工藝、地方戲曲等,進行搶救性發掘,進行搜集、整理,并編寫成冊,讓青少年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