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F 地塊包括文化南路東側(F 地塊)和西側的湖區(D 地塊)、主入口區(C地塊)。F 地塊有較好的一片林帶,原本不在園區內,此次設計將其一并考慮進來,作為公園的擴建部分。并作為城市綠色通道,起到連接其他城市公共綠地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西區的 C,D 地塊如何處理好現狀與設定空間的關系也是此次公園改造設計需要解決的課題。
首先文化路東側的 F 地塊借助原有的林地,在較稀疏的林地做適當的微地形起伏,營造漫步的行走動線,相適設置停留小歇的休憩空間,只在北端開辟了一處迷宮。設計力求最大程度的保留現狀樹。并盡量淡化流動與停留空間的界線,使之以同一種形式出現。在這里原生、凝靜與流動、期盼并存:林下空間的多重利用。其次,西側的湖區力求對文化路敞開,結合次軸線將高差通過相對規整的臺地形式,完成游線的轉換,并通過游線高差將沿湖步道設置成自然曲線的下沉空間,使臨水空間相對獨立,同時將湖區北側的 C 地塊做成完全無裝飾的開放“空地”,以完成場所收放的空間轉換。在這里繁瑣、豐富與極簡、單純并存:場所空間的多重體驗。最后,C 地塊的主入口空間盡可能突出整然的禮儀感,將廣場路的端點作為主入口的起點,并將其引導至北側的主入口軸線上,開敞的綠植空間及序列的種植形式,力求有別公園現狀空間的自然表現。差異性是此地塊的設計宗旨。在這里韻律、程序與空白、寬松并存,空間形式的強化表現。
下沉的湖區營造復層的空間體驗;3 處湖心島傳統寄托的延續;借勢收放的東側 F 地塊的林下步道融合“通過”與“停留”的兩種行為空間;迷宮滿足了兒童對未知的挑戰;文化路兩側的微地形起起伏與高低錯落地被種植,非常規的城市道路景觀;鑲嵌在無序折墻中的自然整石,強化主入口空間的存在;12 組花壇兼座椅的臺式種植彰顯入口軸線的序列感;迷宮中央高 15 米的鐵塔滿足功能要求的同時,又起到連接西區 C,D 地塊視覺景觀的需求。
C、D、F 地塊中的就林置路,就坡置綠,就坦置敝,就整置序,均遵循這樣一種設計原則——并存中的共享。
總平面圖
主創設計師簡介:章俊華,日本千葉大學教授。1998年留學歸國任教清華大學建筑學院,1999年成立設計工作室,2004年赴日任教日本千葉大學,同年組建合伙人事務所:R-land北京源樹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
項目名稱:設計從屬場地——新疆博樂人民公園(C、D、F 地塊)
用地面積:13.55ha
項目所在地:新疆博樂市
委托單位:新疆博樂市規劃局
設計單位:R-land 北京源樹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
方案設計:章俊華 白祖華 張鵬 王朝舉
擴初設計:章俊華 王朝舉 王宏祿 張瑩 張廣偉
施工設計:章俊華 胡海波 于灃 馬爽 楊曉輝 李薇 景思維 王昆 劉敬一 張全
電氣、水專業:楊春明 徐飛飛 李松平 侯書偉
建筑:袁琳、宋麗瑩 結構:徐珂 宋正剛 馬愛武
施工單位:新疆路得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12 年 4 月——2012 年 12 月
竣工時間:2015 年 07 月
英文校對:琳賽·洛特(Lindsay Ru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