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城市設計與綠色建筑論壇王旭達演講實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中國城建院浙江分院院長王旭達

              感謝亞洲園林協會給這個機會讓我分享我的一些工作經驗。《九陽真經法》是內部的一個探索,大家對植物越來越重視,也跟大家講一講。它分成八部分,第一個是總論,設計基本流程、設計系統流程、流程要點、制圖、施工現場的優化、編制養護導則、終身服務。一般的人純粹做規劃設計,作為一個植物有生命的東西必須是終身服務的。總論這塊有自然生態的理解、城市生態的探索、植物種類、植物特性的唯一、比例尺度的控制,節奏過渡的和諧,人文意境的升華,植物美學的發展,這幾個大家都明白,真正做起來落地是非常難的。

        基本的流程剛好有9個,我們把它叫做九陽真經。首先是功能定位、生態的演變、意境升華、空間流動、形態優美、季相的多彩,樹種的規劃、規格選配、密度的控制。在系統里面我們會涉及到大功能和生態,我把它叫做為什么,我們植物景觀為什么要這樣去做。第二個意境是什么,承上啟下,空間、形態、季相應該是怎么樣的,樹種規劃用什么,規格和密度是怎么用的。簡單的來講功能是以人為本,從大尺度的一個平方公里到平方米的庭院,都要設計到這個事情。首先要遵循那個原則,所以我們把它放到第一位。第二個是生態,植物的生存條件是什么,植物創造怎么樣的生存條件或者是生態條件滿足我們功能,把這幾樣事情講好了為什么我們也就知道了。第三個是意境,"意"是情感精神性的,"境"是物質的,空間性的。承上啟下做一個總結來指導下面的流程。下面流程就是空間、形態和季相。

        為什么要把空間放在形態和季相的前面呢?剛才幾位學者都講了,首先景觀是給人用的,空間是展現我們的使用功能。形態和季相更多是觀賞性。所以空間放到前面去,形態和季相有先后順序,形態是造型設計,我們的季相更多是色彩設計,造型來看就像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放在一起,他們總會說這是大人高多少的,小孩子很小的,造型放在前面。至于它穿什么衣服、什么顏色,什么膚色是第二位的。我認為空間、形態、季相是這么一個順序,樹種規劃用什么。系統流程里面除了一個橫向的基本流程之外,我又歸納出來三個縱向的流程,概念設計階段,在項目階段要把9個中心大家理一理,在方案設計或者初步設計階段,在功能分區也要把這九項事情理一理。在施工圖階段,它是一個小節點范圍的更要把它落地進行一個細化處理。

        從大的一直到小的這么一個流程走下來,它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加拿大那位設計大師他們還把植物景觀作為一個模型做出來,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超大范圍的怎么樣去控制,有這么一個流程去控制是有必要的。這樣子我們項目就有綱領,有方向進行規劃設計形成一個系統,而不是臨時說種什么,我們就像繪圖員一樣地去種什么,其實領導是很開明的,只是我們沒有把道理講清楚。我有一個技巧,說服領導或者說服其他人,從上面一個流程去說服下面的流程,他出去問題是哪個流程里面的,我用上面的去說服它,這樣子的話我們更方便一點。

        施工現場優化,我們園林界有一個俗語"三分設計,七分施工",我覺得這句話是錯的,應該是"七分設計,三分施工"。就像剛才做模型一樣,假如我們馬馬虎虎去做沒有認真去思考,我們就要被甲方牽著鼻子走。假如我們是系統地去做設計,很好地去說服他們,這樣子的話可以是七分設計三分施工,適當地進行一個調整化,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作為一個設計師應該是不合格的或者沒有不成熟,或者對這個項目精力沒有花下去,聽之任之,這樣對自己對項目都是不負責任的。

        這是一個流程要點,我簡單講一下自然生態的理解,城市生態的探索,對自然生態理解越深刻,對行業的自豪感會越大,我們對行業的使命感也會更強。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環境都破壞掉了,包括現代工業也是一樣,現在有棕地修復項目,有礦山修復項目,甚至鄱陽湖周邊有幾個縣市已經沙漠化了,非常地可怕。還有一個更重大的問題我們黃土高原,以前是黃土高原現在是黃土高坡。城市生態探索也是一個很大的命題,目標很清晰,古代人都已經提出來了天人合一,大家都瑯瑯上口,路線(卻)非常地模糊,路徑甚至是方向都不一致,落地更難了。(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直在刮一鼓景觀這種風氣,80年代初期市政廣場一股風,在90年代前后的上海延中綠地刮起來一股風,大連起頭了草坪一股風,還有1998年洪水來了之后,城市防洪低一股風,現在是濕地一股風,這些風非常地要命,沒有系統地了解這些項目。把我們人本、生態、優美、文化這幾樣事情,只能夠解決一部分,沒有系統解決,這個均衡性沒有做好。搞得公園、綠地非常多,廣場舞要去馬路上跳,跟停車場爭奪地盤。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作為一個園林設計師是有責任的。按照我的理解應該是人本第一,生態第二,優美第三,文化第四,而不是反過來。現在有很多的設計師,文化應該是什么樣的,首先講文化,沒有前面那三個基礎文化全是空的,要被淘汰下去的。

        植物種類的繁浩、植物特性的唯一,有幾個小觀點跟大家分享。恢復植物本性設計,這是很要緊的一件事情。在南方紅花檵木,在北方有黃楊,都是非常好的品種,特別是北方,有點類似唯一性的闊葉常綠樹木現在只能當地被用,我覺得是一個悲哀,它把恢復植物本性,北方植物景觀會變得很豐富,特別是綠色這一塊。同一個品種生態習性的多樣性,很多人說柳樹是耐水濕的,這當然沒錯,生態習性多樣性很強,它又是忍旱的。假如一個作品從水邊一直做到水邊的坡上去,把層層疊疊的柳樹種起來,形成一個柳樹瀑布,那也不會說整個植物行業里面千篇一律的感覺,豐富性會很強。同一個品種,不同植株的習性、唯一性這也是很要命。我觀察過一些楊樹、柳樹,小時候長在水里面的可以形成水上森林,大的移植到水里面,長得不好可能會死,跟它的個人習性有關系。第三個比例尺度的控制節奏過度的和諧,城市尺度300米、500米是一個基本的尺度,他是一個街區尺度,現在我們都知道綠地系統,甚至一條河動不動就是5公里、10公里,對于設計師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包括我們的長輩這種項目都非常地少,都是公園級別的,現在歷史交給我們這么大的項目來做,我們應該怎么去思考。小區尺度基本的單元30米、50米,節奏過度的和諧我自己有一點小經驗,同一個視線范圍之內,上、中、下各層應該有一個基調數,而且這個基調數比較明顯。第二句話相鄰視線范圍之內基調數的過度應該是有的。

        美學這塊不展開講了,以前都講松樹,個體的,現在是群體美應該怎么去做,現代生活這種美學應該怎么去匹配。功能這塊教材講得很少,只是列表列出來了,導致畢業之后做設計走彎路,我們自己要對這個進行鉆研。我們也有一個項目非常有代表性,我們在過年前投了一個標溫州三垟城市濕地,11平方公里,位置在溫州市政府邊上,設計費都非常地高,投標的過程當中非常激烈,跟這個有一定的關系。標書上要求濕地的,我們通過綠地系統規劃,通過城市研究,定位應該是一個綜合性公園,基于面積比較大應該是兩者合一,綜合公園加濕地。我們是孤注一擲,違反了這個標書去做設計,最后專家還是認可了我們的方案,最后中標了,定位非常地重要。

        生態這塊,大氣侯,小氣侯,中氣侯,大家講都瑯瑯上口的,真正現實做的過程中研究得非常少,也有典型的案例,是保定淶水的一個軍工企業,4平方公里,有2平方公里是山,海拔400米。按照甲方的要求那塊山你就不要去動了,它是一塊方山非常地難。我跟他講,周邊百花山景觀是怎么樣子的,同一個氣侯帶里面百花山海拔比它高多了,回顧了這片土地的生態破壞史,講究了綠化完之后生態怎么給他或起來,講究小氣侯、中氣侯,最后他們決定這塊山也要給它做起來。意境是一個曲直趨向的問題,建筑地形的藝術特點,趨向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這里不展開講了。空間也是一樣,類型,跟功能怎么匹配的類似,尺度、過度。形態,我想講的是一個植物立體過程,出去的概念是一個林緣線、林冠線、分界線的概念,我們更多地應該講究植物立體構造的概念。季相也是一樣,春花秋月更多強調色彩過程,重視夏天、冬季,比如一個綠色各種綠色怎么去組成的,怎么去搭配的。規格,我們自己作為一個設計師,國家命令禁止的大樹就不要去種了,首先要做到自己不犯法。在發達國家他們的規格基本上是1公分到10公分之間,看到那些圖片都是那樣子的,他們把錢用在刀刃上,景觀做到一次到位非常的精致,樹讓他慢慢長。

        感謝大家給我這個平臺跟大家分享,謝謝。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