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絕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葉圣陶
園林的總體布局,基本上可分為規整式和自由式兩類,蘇州園林屬于后者。
不同于古代宮殿、皇家園林和西方園林,蘇州園林特意避免中軸,不講究對稱,是自由式章法的典范。
以留園為例,先看中部,成從周先生在《蘇州園林概述》中指出,其中“涵碧山房三間,硬山造,為中部主要建筑”;“其左明瑟樓倚涵碧山房而筑,高二層,屋頂用單面歇山,外觀玲瓏”。這里且不說涵碧山房本身位置已略偏于園的西部,就說涵碧山房和其旁的明瑟樓就迥然有異:
一為一層,一為二層;一為三間,一為兩間;一為硬山頂,一為歇山頂;一外觀較莊重,一外觀較玲瓏...二者的組合,畸重畸輕,反差強烈,這就打破了主體建筑居中而又左右對稱的格局。何況涵碧山房之東有明瑟樓,西面則沒有,這就更顯得不對稱了。
人們如在涵碧山房之前寬闊的平臺上眺望,可見西北為茂樹及爬山長廊;北面及東北有碧水一池,對岸,可亭聳立于假山之上,小蓬萊與曲橋相接,倒影如畫;至于東面,則隔水可見樓館參差,亭軒錯落...這里,三面景觀如此地迥然有異,而且通過不同時域空間距離的比較對照,更使人感到處身之“偏”,絲毫沒有中軸之感。
再看中部建筑區,其中有兩所著名的廳堂——體量最大的五峰仙館和略小的林泉耆碩之館。兩館的位置處理,既非慣常地前后相續,從而形成鮮明的中軸,又非簡單地左右并列,從而造成呆板的布局,而是一偏東南,一篇西北,中間既隔以令人撲朔迷離的小院,又相與交錯,互為呼應,構成了某種“犄角”之勢。這種出人意外的布局,也是自由式的藝術范例之一。
在留園東部有一條唯一的中軸線,這就是東山絲竹——林泉耆碩之館——浣云沼——冠云峰——冠云樓。而且浣云沼還特意一反蘇州園林池沼的常規——自由式的池岸線,其三面圍以直線條的石岸石欄,構成接近長方形的規整式池沼。這些,又是為什么?
其一,是由于這里的建筑組群處于建筑庭院區,往往較難回避中軸線布局;
其二,是特意讓冠云峰處于中軸線最顯眼的位置上,從而重點突出這一江南名石,正像北京紫禁城中金鑾殿處于中軸線最顯要的位置上一樣;
其三,這一建筑組群構成的小區,從平面上看都是直線或“曲尺曲”的直角,這就極有利于反襯出冠云峰正立面的曲線美。
再如從林泉耆碩之館北望,由直線、直角構成的門框、窗框也有助于突出冠云峰極其可貴的曲線美,浣云沼之所以取規整性,其主要作用也是為了以直映曲。這類布局設計的接受效果極佳。
還值得一說的是,這一小區域還以局部的反對稱手法來干擾中軸線,從而適當緩解嚴整板律的氛圍。如冠云峰西南有體量較大的冠云臺,而東北則建有冠云亭,二者一前一后,屋基平面一為較大的四方形,一為較小的六角形;屋頂一為歇山,一為六角攢尖,這就打破了兩側的平衡。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