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魯迅,人們往往稱他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實際上他還具有卓越的建筑才華,是一位有品位的建筑行家。
早在1908年,遠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獲悉姨表弟酈辛農想建造一種能與經營產業相適應的實用住宅,便幫助設計了一幢打破紹興臺門格局的新式住宅,用白鐵皮做成模型,托酈辛農的朋友孫去病從日本帶回紹興。于是,酈辛農就根據這幢房屋的模型,以搞養蜂業和種植業所得資金,于1925年開始建造,至1928年完工。
這幢以中日風格結合建造的民宅,在結構、造型和功能上很有特色:坐北朝南,五開間。中間一大間為堂屋,東西兩間為住室,住室中間隔以屏風似的半墻,小間的朝南處又可以走通。房屋的門窗均采用推拉式,頗有幾分日本風格。此外,這幢房屋的前墻外設有六根圓木柱,西山墻外也設有三根圓木柱,上蓋翻軒挑檐屋頂,形成L形外走廊,既可擋雨,又能遮陽,特別能減輕太陽西曬帶來的酷熱。住慣了紹興臺門房屋的人見到酈辛農的這幢住宅,都有一種全新的感覺。
當年魯迅托人從日本帶回來的白鐵皮房屋模型,如今還保存在紹興魯迅紀念館里。
魯迅能設計房屋模型,得益于他能畫一手好畫。在1912年至1926年的工作閑暇里,魯迅曾搜集漢畫像石及碑拓,并描摹其中部分圖案。如高君闕畫像,因被廢棄埋在土中,無法拓印,魯迅見了便隨手畫下這座石闕圖,并加以說明。盡管畫得簡略,但車馬人物,寥寥數筆已勾勒出神形體態,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魯迅的繪圖功底頗深。
魯迅還曾借來羅振玉編輯的《秦漢瓦當文字》一卷二冊進行影寫(用半透明的荊川紙描摹)。瓦當是古代建筑屋檐筒瓦最下端的一塊瓦,又稱瓦頭,具有保護木質屋檐免受風雨侵蝕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魯迅僅用20天時間就完成了上下兩冊的描摹工作,可見他對古建筑的理解深厚以及熟練的繪畫技能和連續苦干的精神。
1923年,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失和后,旋即在北京磚塔胡同租賃房屋居住。同年10月,又一次出手買下了位于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21號的一套四合院。對于這套房屋,魯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僅院內房屋的改建平面圖就親自設計了三幅,并自行采購建筑材料及監督施工。房屋改建設計圖作于1923年11月,“老虎尾巴”即出于此圖(魯迅在堂屋的后面接出了一間小房子作為自己的臥室兼工作室,北京民間把這種凸出于正屋后面的建筑形象地稱為“老虎尾巴”)。
1926年秋,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到地方后就立即給在廣州的許廣平寄去一張以廈門大學為背景的明信片,但比較簡單。許廣平急切希望了解魯迅的生活環境,后來,魯迅又在給許廣平的信中畫了廈門大學校舍分布圖。圖中有禮堂、講堂、圖書館、寄宿舍等,他還將自己所住的圖書館樓的三層畫出放大圖,指明“這兩個是我住房的窗”,另一側的房間是“雜志閱覽所”,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1928年9月,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其中有一篇最初發表于1926年10月10日《莽原》雜志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是園林建筑,如果沒有淵博的園林建筑知識,是寫不出這么美妙動人的文章的。
1924年6月,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初版,該書曾引小說《孽海花》中提到的“秋葉式洞門”。1931年,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漢學家增田涉在翻譯中感到不解,就寫信請教魯迅。魯迅在回信中特地畫了兩個圖形:一個是芭蕉葉,另一個是秋葉式洞門的形狀,以顯示兩者的相似。實際上,中國園林中的洞門常借用自然界事物的形狀,如葫蘆形、月亮形等,但總之要滿足通行的要求。魯迅認為所謂“秋葉式”洞門很無聊。而他所繪圖形卻是簡潔優美的。
魯迅在上海期間,日本漢學家增田涉在翻譯中國小說時,請教魯迅什么叫“亭子間”。魯迅也用圖示和文字來加以說明,但所繪建筑平面示意圖較簡單。亭子間是以“石庫門”為代表的上海近代民居建筑中的一個部位,是指建筑的一樓后部灶間與頂部曬臺之間的小房間,通常面積在六至十平方米,因其小而形如亭子,被稱為“亭子間”。又因其門在通向二樓的樓梯拐角處,相對獨立于主建筑,適于出租。舊時窮文人多租住亭子間,故“亭子間文人”代表窮作家。魯迅以“且介亭”稱自己的住所,即含有”半租界里的亭子間”之意。
日本漢學家增田涉對《儒林外史》中所述“一間一間的房子,都有兩進”不理解,寫信請教魯迅。房屋“進”的概念,是中國傳統庭院式建筑特有的格局。魯迅在回信中畫了一幅庭院建筑平面示意圖來表達“進”的含義,并在圖中指明“玄關”、“一進”、“兩進”,“兩進”后面又用虛線畫“三進”,表示還可以有第三進。
魯迅對于其他文物建筑的研究就不在此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