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古建保護:與自然的破壞力賽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5  

        據說尼泊爾人相信這樣一個預言:當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圣地的古建筑會慢慢消失。4月25日,當8.1級大地震來襲,尼泊爾有多座古建筑倒塌,對當地人而言,這景象不亞于末日來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4月27日在其官網公布,據專家的初步評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地標性建筑達拉哈拉塔、杜巴廣場瑪珠神廟群、尼泊爾中世紀建筑和藝術的發源地巴德崗法希得噶神廟這三處世界遺產完全坍塌,加德滿都谷地附近另有不少文化和自然遺產遭到嚴重損毀。

        在自然災害面前,古建筑顯得這樣珍貴和脆弱,那么,有可能在災害發生前,對古建筑進行加固,以起到防災作用嗎?針對世界遺產進行重建,重建方式會有所不同嗎?為此,記者專訪了同濟大學建筑系從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的陸地副教授。

        磚木混合結構抗震差

        震前預防幾乎不可能

        “這次受災的建筑,大都是磚木混合結構,之所以會坍塌,和建筑材料有很大關系。”陸地在研究了此次地震中被損毀的建筑后這樣解釋道。在中國人傳統的認知中,全木結構的建筑得益于木材本身的韌性,又有套嵌的榫卯結構,往往抗震性能較好,但是這種材料和磚相結合,卻不能發揮其本身的優勢。磚的承重性好但受力性不佳,而尼泊爾的很多傳統寺廟都會砌上三到五層的紅磚基座,導致整幢建筑無法抵擋強烈的震動。

        歷史建筑“喪生”災害中使人心憂,那么,有沒有辦法在震前就做好預防性的保護呢?對于這個問題,陸地覺得“基本上是很悲觀的”。困境一方面來自體量,現在廣泛應用于現代建筑的隔震墊能夠加諸建筑基礎之上,從而起到吸收擺動的作用,但這種方式無法適用于大型古建筑,“我們目前在做的南京大報恩寺遺址的兩塊碑,用了隔震墊,但碑體也才四五米寬,十米左右高,底下的面積很小。”陸地說。

        另一方面,即使采取震前預防措施,基本也都是構造性的而非結構性的。所謂構造性,舉例來說,就像是在兩根柱子間拉一根鋼索或是像地震多發的南美洲那樣,在很多墻體旁邊堆放沙袋,起到穩固的作用。這樣的措施不改變建筑物原有的結構,但效果有限,基本只能起到延緩的作用。

        而陸地“悲觀”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們面對自然的心態。“把原有的石材掏空加入鋼結構或者是重新構造基礎,這些都能增加古建筑的防震措施,但是這些措施一般只會在發生問題以后才采用,因為人們不可能在無事的時候去改變一個完整建筑的結構。”陸地說,“另外,對于古建筑來講,震前的預防,遠比毀壞后重建,耗費更大資金。”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