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盡快建立中國特色景觀評估體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5  

        中國有著獨特的景觀歷史與文化,從《詩經》中對風景與人文的描述到早期苑囿林地的營造;特別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神秘美麗又平等和睦的世俗社會,是中國人對環境理想的最初表述;之后的唐宋至明清各朝代的先人們,以文章、以繪畫,以實際的園林、建筑、城鎮建造一步步將中國人對環境景觀的理解實踐著。可以說,中國的環境景觀是中國人身份和場所意識的承載體,如果失去或改變這一承載體,中國人將由于無法識別自身所依賴的場所而造成意識上的混亂。

        中國的地理地貌有著舉世無雙的獨特性與優美度。世界大國中,只有中國的土地有著幾千公里從世界之巔到海平面的高程跨度,在這一跨度中,有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的壯闊大美;有九寨溝、張家界的絢麗多姿;有江南小鎮、東北雪鄉、云貴山村、膠東海濱的豐滿百態。從地理形態上講,中國地理地貌的豐富性當屬世界第一,亦因為此,國際旅游界早已預測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如何善待我們自己的美麗家園?如何保護好、建設好這一方神圣土地?

        從美國、英國等國家近五十年對景觀評估堅持不懈的實踐中,我們應該找到差距,最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差距,簡言之:我們一直沒有把景觀資源認同為國土資源的一部分。

        正由于此,中國在近幾十年的開發建設中,雖然成績斐然,但建設中由于沒有國家層面的景觀評估與保護措施,對國土景觀資源不可逆的破壞也達到了高潮,諸如:盲目改造自然環境;盲目拆除古城古鎮古村落;開發建設中,長官意識濃重,缺乏與民眾溝通的有效方式,無視民眾對生于斯長于斯環境的依存感;不顧景觀中原有的尺度與肌理,貪大求洋,甚至小區或新城名稱都是洋名,致使丟失景觀文化自信心;只注重土木建設,不顧相關水體、空氣純凈等因素,忽視景觀是一個整體等等。

        中國即將進行新一輪的城鎮開發與建設,應盡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土資源景觀評估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是實現“美麗中國”夢想的必備保障。

        中國特色的國土景觀資源評估體系應建立在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框架內,首先應充分分析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景觀類型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審美等要素;繼而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特別是借鑒歐美近年在此課題上的新研究成果,在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同時,合理、可行、易操作將是中國特色的景觀資源評估體系可否順利實施的關鍵。

        國家層面的關注與立法支持是推動景觀資源評估體系成為當代可持續發展國策的主要動力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應從國家層面關注本國國土景觀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盡快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景觀資源評估體系。在中國新的城鎮化開始之前,通過評估,清點中國的景觀資源,在規劃與建設中,不僅重視諸如礦產資源、水土農林資源,還應將景觀資源也作為國土中的寶藏,悉心呵護、精心開發。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