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相同、功能相近、千城“一面孔”、管理“一刀切”,這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的頑疾。在新型城鎮化研究中,也出現了浮在表面、缺乏新意、無的放矢、泛泛而談的現象。這樣的研究成果,顯然對實踐缺乏指導作用。深化新型城鎮化研究,應堅持實事求是,拓寬研究思路。
從城鎮產業結構布局的兩種思路研究新型城鎮化。城鎮產業結構布局有兩種思路:一是主業獨大;二是四面開花。一些工礦城鎮的發展是主業獨大思路的突出體現,其優點是能最大限度利用當地資源實現快速發展,缺點是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對工礦城鎮來說,一旦資源減少甚至枯竭,發展就不可持續。改革開放以來,更多城鎮選擇了產業四面開花的發展思路,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形成了多元產業結構。其優點是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缺點是一些產業不適合本地實際情況,可能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造成人力、財力和資源浪費。很多學者在批評一些工礦城鎮礦竭城衰時,將主業獨大的發展思路也一棍子打死。但應看到,主業獨大的發展思路仍有生命力。近年來,許多小城鎮憑借歷史傳統和本地資源,走“一鎮一品”之路獲得成功。四面開花的發展思路并非萬能,特別是各地都“招商引資”“筑巢引鳳”,如果簡單模仿、缺乏特色,產業雷同、產能過剩問題就會隨之出現。所以,新型城鎮化研究必須深入具體城鎮,根據實際情況在產業發展上給出合理建議。對主業獨大的城鎮來說,既應提前籌劃接續產業,避免出現資源枯竭導致城鎮衰敗的現象;也應兼顧左鄰右舍,與周邊城鎮形成產業聯合或互補,實現規模效應。對產業四面開花的城鎮來說,則應注重增強主導產業與當地實際的契合性以及各產業之間的耦合性、關聯性,最大限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從城鎮發展的兩種定位研究新型城鎮化。城鎮發展有兩種定位:“綜合全能型”和“人居人文型”。綜合全能型城鎮強調自給自足,無論產業結構還是城鎮功能都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謀求“全面”發展。“人居人文型”城鎮則立足于人——滿足市民群眾的需要,強調文化歷史的存續,彰顯城市的個性與特色。國際化大都市通常屬于“綜合全能型”,最佳人居城市(鎮)必然是“人居人文型”。一個城鎮要同時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和最佳人居城市(鎮)幾乎是不可能的,國際化大都市和最佳人居城市(鎮)的結合只能通過城市群(帶)來實現。各城鎮應在所處的城市群(帶)中因地制宜地確定自身的功能定位,并依據經濟與區域發展的客觀規律,分工協作、功能互補,在城市群(帶)協調發展中實現自身發展。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深化研究。
深入人的城鎮化的過程研究新型城鎮化。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當前重點是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顯然,這三個1億人問題的解決途徑不一樣,而且每個1億人問題內部還有諸多問題需要研究解決。僅以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為例,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進城農民首先要解決就業生計問題,即享有城里人的經濟權利;其次要平等獲得公共服務,享有城里人的各項社會保障權益;最后是完全融入城鎮社會。每個階段又可細分為“享有部分權利”和“與城里人平權”兩個亞階段。在這方面,既要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也要吸收并總結各地創新性實踐經驗,并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其中,有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研究探索。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對它的研究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管用可行的解決辦法。研究新型城鎮化的思路還有很多,這里只舉幾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